匾额里的光阴:传承厚德家风 弘扬中华美德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8 12:26 2

摘要:粤闽赣三省交界的群山褶皱间,松源河蜿蜒穿过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客家围屋,流经整个松源古镇中心地带。这座客家古镇底蕴深厚,古镇西边的径口村,松源王氏宗祠静静伫立。每年农历正月廿八,径口王氏宗祠分外热闹,除了该镇王氏族人及本镇居民外,周边永定、上杭、武平和蕉岭等地的乡

羊城晚报《客家文脉》3月28日版面图

粤闽赣三省交界的群山褶皱间,松源河蜿蜒穿过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客家围屋,流经整个松源古镇中心地带。这座客家古镇底蕴深厚,古镇西边的径口村,松源王氏宗祠静静伫立。每年农历正月廿八,径口王氏宗祠分外热闹,除了该镇王氏族人及本镇居民外,周边永定、上杭、武平和蕉岭等地的乡亲也会前来参与这里的盛大非遗民俗活动——“挂大牌”。

锣鼓喧天、狮龙起舞,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抬着铭刻有“宗泰公之神位”的坐轿巡游,沿街店铺、住户纷纷点起鞭炮迎接巡游队伍的到来……今年2月,“挂大牌”非遗民俗如期举行,这场松源王氏的庆典活动,既是弘扬松源王氏宗泰公“厚德传家”的良好家风,也是弘扬“崇德向善、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睦邻友好”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挂大牌”非遗民俗活动迄今已有近500年历史,于2009年被列入梅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被列入梅州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本期《客家文脉》走进梅县松源,解码“挂大牌”背后的文化密码!

梅县松源“挂大牌”非遗民俗活动

跨越时空,一场特别的仪式

农历正月廿八,当乡镇还笼罩在春寒中,松源王氏径口宗祠烛火通明,祠堂内外早已围满了人。在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带领下,众人祭拜先祖。这场缅怀祖宗、感恩祖德的仪式,是对“厚德传家”的传承与弘扬。祭拜仪式后,众人启程参与当天重头戏“挂大牌”非遗民俗,整个松源古镇也随之骤然“苏醒”。

梅县松源“挂大牌”非遗民俗活动

“对松源王氏来说,每年农历正月廿八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也是特别的日子!‘挂大牌’是松源王氏的喜事,也是全镇父老乡亲的大事、好事。”松源王氏宗亲联谊会副秘书长王孙浩介绍,“挂大牌”从2012年恢复后,每年在松源中学足球场举行交接牌仪式,交接牌后进行祭牌,最后巡游。巡游结束后,接牌房将宗泰公灵牌抬到本房祠堂门口,再举行祭拜仪式,然后将灵牌移入祠堂升座,接受族人的香火供奉一年。“挂大牌”每年举行一次,由宗泰公四个儿子玉珊、玉昌、玉明、玉璘公四大房的裔孙轮值主办。

众人齐聚松源中学体育场 受访者供图

当天早上7时30分,参加“挂大牌”的各路队伍分别从各自的祠堂出发,在引导牌的指引下向松源中学体育场集结。体育场内人山人海,一片欢腾!彩旗队、锣鼓队、舞狮队各种民间民俗表演队数不胜数。在交接牌之前,有金狮锣鼓、大锣鼓(八音)、腰鼓等民间艺术表演,随后正式交接。

梅县松源“挂大牌”非遗民俗活动上的舞狮表演

祭牌结束后,巡游队伍抬着宗泰公灵牌坐轿沿松源镇主要街道和村道进行巡游,在“厚德传家”牌匾的导引下,“乐善好施”等大横幅及各大房支的旌旗随后跟进,霎时整个圩镇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巡游队伍彩旗飘飘、浩浩荡荡。清晨的寒意也抵挡不住参加民俗活动的市民热情高涨,“我们一大早从福建赶来,参加这一年一度的非遗民俗活动,非常热闹。”从龙岩武平象洞镇携家人前来参观的廖先生说。

梅县松源“挂大牌”非遗民俗活动上的舞狮表演

巡游队伍灵动游弋,行走在松源圩镇的大街小巷,所到之处皆是热烈欢迎。临街的店铺旁站满围观者,不少店铺外燃放礼炮恭迎宗泰公神主牌位,喜接灵气和福祉。热闹场景持续到中午12时左右才结束。八十多岁的王奶奶儿孙满堂,她每年都要带后辈们参加“挂大牌”:“要把厚德传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给子孙们。”

传承家风,备受欢迎的民俗

“松源王氏是一支优秀的族群,属太原堂王氏,从福建上杭移居到松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松源王氏宗亲联谊会会长王梅基介绍,念四郎公为松源开基一世祖,在这里繁衍生息,开枝散叶,远播省内外及港澳台,后裔子孙人才辈出,兴旺发达。到了四世祖宗泰公,他乐善好施,扶弱济困,敬祖爱族,耕读传家,对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明清年代起到典范性的作用。

“置良田六百余亩,修桥十二座”,据《松源王氏族谱》中记载,王氏宗泰公生于明英宗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16岁开始经商,足迹遍布粤闽赣三地,“粮输三省,富甲群邑”。既富,他乐善好施、广修桥路,不分地域、扶贫济困,更以“积阴德于冥冥中,以为子孙长久计”为家训,将儒家伦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实践。他在明武宗年捐白银数千两,在本邑修建石砌路二十余里,先后架造“普济桥”“廻龙桥”“凹下桥”“梭子桥”等十多座,捐建的青石板路至今残存于松源老街,石缝间也许还沉淀着五百年前骡马蹄印与盐商汗渍。

宗泰公逝世后(1520年),其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美德闽粤赣边区广为传颂,当时程乡县知府陈应奎将王宗泰事迹奏请朝廷旌表,明嘉靖帝谥“厚德传家”并恩准其子孙制匾供奉。于是,王氏族人将“厚德传家”谥号制成牌匾,供奉于王氏接牌宗祠。

“约1530年开始,每年的农历正月廿八,松源王氏宗亲将铭刻有‘宗泰公之神位’的灵牌从祠堂抬出,到其后裔定居各村及圩镇巡游。以此来纪念祖宗、弘扬祖德,传承优良家风。”王梅基如数家珍,讲述着“挂大牌”的由来,如今“挂大牌”已有近500年历史。

荣耀无比,祖德流芳,代代相传至今。由于松源镇地处粤闽两省交界处,参与挂大牌活动的除当地王氏宗亲外,分布各地的外迁梓叔也派代表参加,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面也越来越广,逐步成为松源王氏后裔弘扬祖德、传承优良家风的无形载体,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客家民俗活动之一。“挂大牌”活动在2009年被列为“梅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20年被列入梅州市第九批市级“非遗”名单,在2021年经全网投票成为梅州市最受欢迎的十大客家民俗之一。

梅县松源“挂大牌”非遗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崇德向善,高举美德的匾额

“传承历史、彰显历史,把王氏慈善人物的事迹广为传扬,让大家秉承其爱国、爱乡,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传统;教育后代,让后世人学习宗泰公的厚德、慈善品格,为社会多作贡献。”梅州市客家文史研究会会长李国泰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梅县松源“挂大牌”非遗民俗点评道。

事实上,宗泰公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成了后世文人歌颂的对象。而梅县松源王氏后人如王梅基、王笑茹、王伟文、王胜均、王汉粦等也一直不忘祖训,积极弘扬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松源镇地处粤闽两省交界处,北与福建上杭县和永定区相邻,东南和西面分别与梅县区桃尧、隆文及蕉岭的南礤镇接壤,历来边民相互交往密切,松源镇也成为边贸物流的集散地。松源王氏从福建上杭县迁居到此地,至今已繁衍近三十代逾二十万人,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每年“挂大牌”活动,周边的永定、上杭、武平和蕉岭等地的乡亲也有前来参与或观摩,最多时达近万人。影响面越来越广,逐步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客家民俗活动之一。

可以说,“挂大牌”非遗民俗进一步弘扬传承良好家风,将松源王氏自先祖以来所倡导的“崇德向善、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睦邻友好”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这也是传承中华道德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客家民俗文化的根本所在。所以,每年一次的“挂大牌”活动,得到了海内外王氏宗亲以及当地群众的欢迎和积极参与的同时,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参考资料:《松源王氏族谱》及梅县区非遗保护中心资料等

文 | 赖嘉华

图 | 王雅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