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欣:在苗岭燃星种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8 12:35 2

摘要:编者按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我省高校学子怀揣热血和激情,跨越千山万水,奔赴祖国西部,用青春、汗水和奉献,投身春风化雨的支教事业中;以青春之名筑梦西部,带领西部的少年长知识、增见识、强信念、触温暖,为他们打开窗、架起

编者按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我省高校学子怀揣热血和激情,跨越千山万水,奔赴祖国西部,用青春、汗水和奉献,投身春风化雨的支教事业中;以青春之名筑梦西部,带领西部的少年长知识、增见识、强信念、触温暖,为他们打开窗、架起桥,带他们观自己、看世界,让一朵朵皖美之花在西部绽放。

每周给四(6)班和五(3)班共98名学生上22节英语课,课堂上把知识点变成口诀,或制作成有趣的rap视频,带领学生一起有节奏地演唱;课后为学生开设“英语角”,通过动画配音、英文歌曲等形式巩固课堂知识;利用每周的社团课时间,组织学生为六一国际儿童节提前排练英语话剧《白雪公主》;到了晚上,针对上学期期末考试薄弱环节调整教案,思考如何通过加强课堂互动提升学习兴趣;到了周末,在学生带路和“小翻译家”帮忙翻译等帮助下,开展学生家访以及留守儿童帮扶活动......这些是合肥工业大学2024届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校第二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杨雨欣在苗岭支教的日常。

转眼,杨雨欣已经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金钟第一小学(以下简称金钟一小)支教半年了。这位23岁成都籍女孩穿着漂亮的皮鞋踩着苗乡湿润的青石板,让英语单词与苗语山歌在吊脚楼间碰撞、共鸣,以青春之名在黔东南的群山间催生出比星辰更加璀璨的育人光芒。

杨雨欣给学生上课

种子在心中发芽

杨雨欣选择西部计划的种子萌芽于三年前。大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杨雨欣曾和学校“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的队员们一起走进肥西县严店镇,白天教老人学习普通话,晚上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在该镇莲花村,她在9岁小雨(化名)的床头见到了一张特殊的全家福:照片背面是用铅笔描了二十多遍的爸爸的电话号码,数字边缘早已被手指摩挲得发亮。

“爸爸妈妈说会讲普通话才能进城打工,可是他们学会后就再也不回来了。”小雨的话像根刺,深深地扎进了杨雨欣的心里。这次实践经历让她认识到: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不应该是教会“小雨”们如何逃离乡土的语言,而应该是给予他们扎根生长的力量。不久,当看到学校发布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招募信息时,她毫不犹豫地报名了研究生支教团乡村教育专项,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更多的“小雨”们知道,他们的乡音里本就住着星辰。

杨雨欣给学生们开展普法教育

点燃苗岭上的星火

去年8月,初到丹寨县,杨雨欣看到云雾缭绕的梯田与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宛如一幅幅水墨画,心中既震撼于学生们清晨6时踩着露水到校只为早读的勤勉,亦惊讶于五年级学生尚分不清26个英文字母的教育现实。

除了初来乍到的语言关常常让她感到手足无措外,更加令她焦虑的是:接手五(3)班时,班级英语测试成绩平均分排名年级垫底。“既然传统教学模式走不通,那我们就创新方式方法”。为了活跃课堂,她把生硬难懂的语法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语法口诀,拍成有趣的音乐视频,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她运用“小贴纸奖励法”,奖励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一张小贴纸,集满一定数量可以兑换奖品。最绝的是英语课《Do you want some rice?》的教学设计,她将苗乡饮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运用情景教学法,带着学生在蜡染布上设计英文菜单,把“丹寨长桌宴”搬进了教室。支教期间,她还联动母校外国语学院开设“合支云课堂”邀请大学生远程直播用英语向苗岭学生介绍包公祠。半年后,班级英语成绩终于逆袭至年级第三。

在金钟一小,杨雨欣遇见了五年级学生“老黑”,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爷爷年迈健忘,家庭的裂缝让他成了班里的“刺头”:撕纸作“画”,用泥水涂衣,习惯将书包甩在角落,用椅子玩“杂技”搅乱课堂,甚至因一块被弄坏的电子表与同学翻出三年旧账嘶吼痛哭。

转机始于一次微信对话。得知“老黑”因母亲离去性格骤变后,杨雨欣开始用“显微镜”寻找他身上的光:他做事麻利,还是班级足球队的主力队员。课堂上,一句“你真的很了不起”成为师生两人的破冰宣言。之后,杨雨欣不断创造机会请他回答问题,并当众给予表扬和鼓励。

渐渐地,“老黑”的油渍外套变成了整洁的校服,告状簿上的名字从“被告”转为“原告”,英语书上歪歪扭扭的笔记也愈发工整。尽管偶尔仍会走神,但那个曾经满身是刺的“老黑”已经会面带笑容每天对着杨雨欣用英语问候早安。在苗岭上的校园里,一个个向上向善向好的改变正在发生。

“教书匠”变“种梦人”

“3月13日,雨,今天四(6)班的学生提前给我过了一次生日......”杨雨欣在支教日记里写下:“那一刻,教师的幸福感终于具象化了,谢谢这群孩子给我的爱。”

3月,贵州迎来雨季,杨雨欣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监督学生晚自习,听到大家整齐地朗读英语课文,正准备推门进入时,教室里疾呼“快关灯!快关灯”,随后,杨雨欣被口罩蒙住眼睛,被学生扶进教室,睁开眼看到讲台上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书信,黑板上画得满满当当的图画以及醒目的粉笔字“Miss Yang,生日快乐”。学生们提前四个月为她庆生的秘密,源自心中朴素的担忧:“可能等不到7月,杨老师就要离开了。”

一天,晚自习结束,杨雨欣照例送学生们回宿舍。二楼突然传来清脆的泼水声,精准地泼到了她的头上。当她顶着满头湿发抬起头,看到一个学生慌张地举着塑料盆逃跑。不一会儿,有学生从门后探出脑袋,笑道:“杨老师变成水帘洞美猴王啦!”狼狈的杨雨欣顺手抹了把眼镜上的水,好气又好笑地踩着湿透的鞋子转身往教师宿舍走。这时,学生们纷纷拿着毛巾涌出来,让她擦拭身上的水。“站在宿舍楼下,我突然明白,教育不仅是纠正错误,更是要把每个意外都变成共同成长的契机”。

支教的日子里,杨雨欣说自己逐渐从“教书匠”变成了“种梦人”,也慢慢懂得:教育不是单程付出,而是在不同经纬度之间,种下永不熄灭的星光。当某天山外的风吹进苗岭,那些被擦亮的生命自会沿着光的轨迹,走向属于自己的璀璨宇宙。

学生们给杨雨欣过生日留影

来源:安青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