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起绿色“金饭碗”,饶平这两个村的做法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7 22:18 2

摘要:阳春未过,正是植树的季节。在饶平县海山镇野水村,村民们忙碌着给小树苗“安家”,他们挥锹铲土,填坑浇灌,现场十分热闹。地面上的滴灌系统纵横交错,把林地整齐分割成一片片“田”字格,在阳光下有种别样的美感。

阳春未过,正是植树的季节。在饶平县海山镇野水村,村民们忙碌着给小树苗“安家”,他们挥锹铲土,填坑浇灌,现场十分热闹。地面上的滴灌系统纵横交错,把林地整齐分割成一片片“田”字格,在阳光下有种别样的美感。

野水村这场沉香种植行动是饶平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的真实写照。今年以来,饶平县部署推动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去桉改种沉香、油茶,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引进林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林下经济探出新路子。

探林路 一产谋未来

野水村的“望帆石”上,海天一色,风光一览无余。

野水村位于海山镇东南角,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海滨村庄。村民世代依海而居,多从事渔业捕捞。顾名思义,野水因取之不竭的水源“响水坑”而得名,从高处看,它像一块碧玉镶嵌在山林里,循着依稀的水道可以找到村落所在的位置。

“以前晚上睡觉的时候,山泉水流的响声清晰可辨。”野水村村民小组副组长林树苍告诉记者,以前无论天气有多旱,都无需担心用水的问题。

野水名字的由来——响水坑。

响水坑滋养了野水村村民,也浇灌出富饶的物产。上个世纪末,这个自然村因良好的水源和独特的沙质土壤而闻名,所产的西瓜、芋头、番薯等农产品品质上乘。“野水种什么都出名,商贩都会优先来我们村里收购。”林树苍说。

然而,随着响水坑的水量减小和种植业效益的下滑,年轻人逐渐外出务工。劳动力流失和老化,让这个曾经物产富饶的村子面临“空心”的困境。

这个问题在今年似乎有了转机,一片新的沉香林,给这宁静的村庄带来一阵新气息。

“都说一寸香,一寸金,沉香作为香料的经济价值很高。”野水村村民小组组员成带指着面前的沉香林说道,以前这一片都是杂木,去年试种了180棵,长势不错,今年决定正式扩大种植规模。

野水今年新种植的沉香林。

而今,2000株奇楠已经种下,一排排树苗如棋盘状排布,这些沉香树将成为野水村沉香产业园的基石。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希望吸引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和工作。”成带表示,这些新种下的树还需要3—5年才能取香,虽然发展林业经济的周期长一点,不能马上就见效,但是可以用时间打开发展的空间。

在发展林业经济的氛围下,增绿护绿也成为村民的共识,种树成了野水村里的头等大事。“树苗一到,只要在群里通知,大家都会过来义务种树。”林树苍说,村民分工合作非常默契,800棵树苗仅用2天便全数种好。

同时,村里还同步种植芒果树和黄花风铃木,打造出环村果林带,进一步美化环境,也为后期观光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产业要长期发展,还需要有持续“造血”的能力。林树苍表示,沉香林边上将规划建设沉香苗圃,育苗供给本地种植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加村里的经济收入。

野水村规划用作苗圃的地块。

放眼全县,饶平的林业经济朝气蓬勃,林业产业初具规模,共种植沉香约6000亩,油茶约5000亩。沉香产业作为新兴的林业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的龙头企业——广东棋楠香生物科研有限公司集种植、加工、研发、制药、养生健康服务、香文化传播、旅游生态和自有品牌营销为一体,已实现沉香全产业化。2024年,该公司沉香茶产量250吨,产值1亿元。

目前,饶平县的林业产业势头良好,预计全县沉香、油茶种植面积在今年内将分别达到2万亩和1万亩以上。

壮筋骨 二产补链条

今年,果树种植也是浮山镇的重点工作之一。不同于以种树为产业起点的野水村,浮山镇通过柿树种植来强化原材料供应链,以精准补链强链。

柿饼晾晒景象。

在浮山镇坪洋村,柿饼制作可谓炙手可热,几乎每家每户都参与其中。

金黄的柿饼映照村民火红的生活。

作为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过去两年浮山柿饼展现出惊人的市场潜力。据坪洋村党支部书记曾文祥介绍,去年柿饼的销售异常火爆,总销售额超4000万元。“最高峰时期,非遗体验街外面停车都成问题。”曾文祥说。

尽管柿饼产业潜力巨大,但原料长期依赖外地。曾文祥介绍,浮山柿饼所需的月柿均来自广西,每到收获的季节,浮山都会统一从广西订购近1000万斤生柿,以满足柿饼制作的需要。

而鲜为人知的是,广西的柿种最早是从饶平引进并改良而成。可惜的是,由于种植柿树的效益低,浮山本地的柿树种植业凋敝,仅剩十几株百年老柿树在诉说这片土地的过往。

如今,这个遗憾将成为过去式,产业扩张带来的旺盛需求,让柿树在浮山的“回归”成为可能。

坪洋村新种植的柿子树。

曾文祥表示,今年坪洋村将规划种植200亩柿子树,到明年将扩至500亩。等这批柿子树收成后,将可以解决1/3的原材料供应。自主种植不仅能降低物流、包装、损耗等成本,还能更好地控制生柿的成熟度,提高柿饼的品质。

柿饼种植之外,相应的产业配套的完善也被提上日程。浮山镇政府工作人员林泽广表示,冷链和柿饼加工工厂即将被引进。虽然手工柿饼的风味独特,是机器生产所不能比拟的,但是产量始终有限,且产品定价较高。引进机器可以带来更多低价走量的产品线,提高产业竞争力。

发展林下经济离不开“二产”的支持。柿子树浑身都是宝,随着林产品种植面积的扩大,对应的食品加工业也将得到拓展。据曾文祥介绍,柿子皮、熟柿经过发酵,可制成柿子酱、柿子醋、柿子酒,叶子则可以制作成柿叶茶。

“绿”生金 三产旺文旅

点绿成金,将绿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不仅要靠林产品和深加工结出硕果,更要向森林谋转型,要效益。那么,如何实现?

对此,野水村和坪洋村给出了不谋而合的答案:引进并推动文旅产业及相关服务业,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游客体验“非遗”柿饼。

在野水村的发展蓝图里,乡村旅游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希望以沉香为名片,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要实现“靠山吃山”,更应该串珠成链,积极探索生态旅游的新路子。目前,基于沉香种植的产业规划也已经逐渐成形,野水村计划将围绕村庄将分散的点位串联起来,利用沿线的农田开发共享农场、亲子沙滑乐园等,利用沿海栈道开发旅游观光线路,把“小”树林连成“大”链条。

沉香作为名贵香料不仅经济价值高,其带来的附加价值也非常可观。在打造旅游品牌的同时,沉香茶和沉香工艺品可作为旅游伴手礼售卖,实现林下经济的延伸与拓展。

如今,在柿饼非遗文化体验园里,用以观赏的柿子树已经种上,农文旅融合的探索初见成效。

柿子树长成后将成为柿饼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举三得,好看,好吃,好玩。”曾文祥高兴地说,柿树会给游客带来更丰富的体验,矮化的柿树观赏价值很高,等到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将是一片火红。

“柿子采摘园、农家乐、主题民宿……”曾文祥充满期待:“只要柿树搞得好,相信各行各业都能旺起来!”目前,坪洋村围绕果树的配套设施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去年秋天,浮山柿饼在社交媒体“火”了。

林泽广表示,大的柿树后年就能结出果实,更小的柿树还要等5年才能收成。“虽然时间比较长,但等这批果树都长成结出红果子,柿饼产业的发展将会更红火。”

文/图:南方+记者 黄品

【作者】 黄品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