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到秦安,绿芽从枯草丛中探出来,迎春花随风绽放。考古专家曾在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旱农作物标本,秦安作为农耕文明发源地的“羲里娲乡”,重农抓粮,各项农事活跃起来。
刘坪镇周湾村的草莓产业园。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春到秦安,绿芽从枯草丛中探出来,迎春花随风绽放。考古专家曾在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旱农作物标本,秦安作为农耕文明发源地的“羲里娲乡”,重农抓粮,各项农事活跃起来。
在梨树梁、云山梁、千户梁的山头,农人忙碌的身影闪现在梯田上,开动大型农机具,把僵硬的泥土翻松、耙平,让地气通畅、疏松起来;在梁峁层叠的苹果、蜜桃、花椒等林果基地,农人们清园杀菌、施洒肥料,让一片片树林繁茂旺盛;在葫芦河畔肥沃的川台地里,一座座温室大棚鳞次栉比,农人们穴播点种,繁育出绿意盎然的瓜菜苗子……
秦安县全力推进春耕备耕农业生产,做好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工作,加快春季顶凌覆膜,推动冬小麦冬油菜控旺促壮,全面落实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实施老果园改造,推动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特色瓜果蔬菜产业,打好农业生产第一仗。
顶凌覆膜 增强粮食产能
高兴旺一铁锹铲下去,背阴积雪未化,田里的土壤冻得瓷实,他转过身走到阳面坡铲土试了试,便向农机手招了招手,示意拖拉机开过来。
“轰隆隆——”大型拖拉机驶进田里,高兴旺给机具后面加挂的覆膜机安装了地膜卷,农机具来回穿梭,开沟、翻耕、铺膜、覆土等环节“一气呵成”,一块块裸露的土地穿上了闪亮的“条纹外衣”。
高兴旺是魏店镇张坡村村民,这位种庄稼的“把式”介绍,“这里的山旱地靠天吃饭,春季转暖,土壤失墒严重。但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进行春季顶凌覆膜,保湿、保墒又保温,到了清明前后,再点播种植玉米,玉米种子就能很快生根发芽,下几场雨就出苗了。”
“现在种粮食政策好,让我们干劲很足!”高兴旺由衷地说,“县、镇的包抓干部专门来地头指导,有啥问题及时解决。张坡村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里购买了大型农机,1天能覆膜60多亩,比原来牛耕人种省工省力。镇政府补助地膜、化肥等农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新达5号、优迪919号等玉米新品种,庄稼年年丰收,正常年景1亩地能打800多斤干籽粒玉米。”
覆膜机在田间来回驰骋,一条条整齐排列的地膜把大地装扮得银装素裹,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魏店镇镇长王旌一边刨开土层查看墒情,一边指导村民们将垄上地膜压实、防止大风刮卷地膜。他说:“我们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狠抓粮食生产,在张坡村、双石村、魏坡村、刘岔村,依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15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现在开展玉米覆膜,后期用穴播机点种玉米并套种大豆。”
秦安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生产政治责任,明确了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4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2.5万吨以上的粮食生产目标。全面落实“地膜、种子、植保、沃土、农机”五大科技增粮措施,提早谋划安排,准备好预留地块,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生产示范片带、高效节水灌溉、梯田宜机化改造、农机农艺推广相结合,开展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单产提升示范创建,推动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改造果园 提升林果品质
从安伏镇麻湾村到郭嘉镇吊湾村,再延伸到魏店镇阳洼山流域和龙王庙流域,山峦起伏,层层叠叠,一片片苹果树、花椒树、桃树等果树林带漫山遍野,枝枝丫丫,密密麻麻。
“魏店镇是距离秦安县城最远的一个乡镇,西连定西市通渭县,东北接平凉市静宁县,这里是黄土高原优生苹果最佳栽植区域之一,已发展苹果2万亩。像龙王庙村苹果基地,海拔高达19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利于苹果干物质和糖分积累,生产的苹果又脆又甜,去年1斤富士苹果卖价为6元钱,涌现出一批苹果大户,最高年收入30万元,一些老人种的果园至少年收入六七万元。”魏店镇党委书记庞晓义说。
在渭南村柳家沿连片果园里,一方方老果园已被改旧换新。8台挖掘机连续作业,挖树根、清园、翻耕土地,技术员在地里用白灰画线,村民们按照行距2米、株距4米的划定距离,栽植了桃树。
“老果园20多年了,收获的苹果小、口感涩,卖不上好价钱,现在县里组织改造老旧果园,帮咱农民提高收入。”村民任尕尕说,“重茬地里栽苹果树不好长,改造果园变桃园,镇政府拉来优质桃树苗和肥料,县果业局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如何栽植,桃树3年就能挂果,结出甜甜的水蜜桃。”
据悉,秦安县实施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工程,逐年实施老果园改造,今年建设以郭嘉镇为中心的果园提质增效示范点13个,计划改造提升果园9500亩,不断增强林果产业发展后劲。
人勤春来早,春耕生产让果园里充盈着浓浓的“科技范”。有的果园里果树枝条上像“长”出“手脚”——是技术人员为其挂上装有泥土的塑料袋,技术人员就地取材,拉枝压枝,让果树充分通风透气;果农们拉运肥料,给果树配施有机肥料,或查看树根树干部位是否有虫卵,进行病虫害防控;有的果园里覆盖着白色的纱衣,是技术人员安装的防雹网;有的果树行间,还铺设了防草的黑膜及吸光吸热的反光白膜……
“林果业是秦安县乡村产业振兴的第一产业,我们借助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秦安县科技特派团、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天水试验站等平台力量,引进、试验、示范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普遍推广高光效树形改造、郁闭园间伐、果园种草、果园覆草、配方施肥、起垄覆黑膜、病虫害综合防控、防霜机预防晚霜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秦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建稳介绍。
科技示范 发展设施农业
扑面的春风,从葫芦河畔吹拂到渭北黄土高原浅山区的刘坪镇万亩桃园。连片的桃树,沐浴着春日的阳光,舒展枝条,蓄势结起花蕾。
在刘坪镇杜寨村村民杜金录家的日光温室里,一株株矮化油桃树长势良好,绿叶繁茂,枝叶间结出了一颗颗油桃,有的是青果子,有的果面泛红,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我家这半亩地的温室油桃,从去年农历腊月就开花了,今年春节后正月二十左右坐果,最近天气好,光照充足,预计到清明节后就上市,能陆续采摘到6月初。每年能产1000多斤桃子,由于上市早、市场价格好,每斤十几块钱,毛收入1万多元哩。”杜金录看着桃子满眼喜悦地说。
而在刘坪镇周湾村的草莓产业园,翠枝绿蔓间,一颗颗鲜嫩欲滴的草莓点缀其间,有粉粉嫩嫩的“初恋”品种,有鲜红如宝石的“红颜”品种,还有巧克力色的“隋珠”品种等。
一朵朵白色小花竞相盛开,“嗡嗡嗡”的翼蜂飞来飞去,传授花粉。“草莓在开花之前,我们垄苗时打过一次杀虫药,此后再不能打药,因为翼蜂十分敏感、会因药致死。”草莓产业园负责人刘伟介绍,“育好苗子是生产绿色草莓的关键,我们从辽宁引进了脱毒苗,繁育成功后进行移栽、定植,施好营养全面的平衡肥,进行水肥一体化滴灌等精细化管理,就能生产出质量安全的草莓果。”
据悉,刘坪镇按照“党建+企业+合作社+村民”模式,发展草莓产业,引进乡土人才承包了8座大棚种植草莓,每年吸纳30多位村民在产业园务工,同时壮大了周湾村村集体经济。
“春节期间的第一茬草莓基本出售完,最近及时卷帘通风透气、夜间铺盖保温被,控制好温室里的温度,积极筹备第二茬草莓的供应生产,大概到4月份桃花会期间上市销售。”刘坪镇党建办公室主任张晓军说。
刘坪镇的设施农业万物竞逐,而在魏店镇吊川村的日光温室里,一行行地膜垄间,绿油油的白脆瓜吐露绿苗,蓬勃生长。
“这是3月8日移栽的星甜24号品种白脆瓜苗子,最近长势好,一天一个样,过些日子我们就打掉多余枝蔓和花朵,每株仅留3条枝蔓,每条枝蔓只保留一个瓜,以充分供给营养,生长的白脆瓜格外脆甜。”吊川村村民杨守林介绍,他承包了8座大棚种植白脆瓜,前半年种瓜,7月份套种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
据悉,秦安县纵深推进现代寒旱特色产业巩固提升行动,抢抓农时,发展特色瓜果蔬菜设施农业。去年全县设施大棚总数达到1658座1430亩,白脆瓜首次出口新加坡,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今年大力新建设施农业、温室大棚、果蔬产业园,种植反季节油桃、白脆瓜、草莓、火龙果、黄瓜、辣椒、蜜桃等果蔬。
“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我们实现了四季有果,从春季大棚的油桃、白脆瓜、火龙果、大樱桃等,到夏秋季大田里的蜜桃、苹果,再到冬季温室里的草莓、蓝莓等,一年四季,新鲜水果不间断地上市。”张建稳说。
来源: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