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清明前的山火,将黄陂的生态防线烧出狰狞裂口。3月22日谌寨村的山林浓烟里,飘散的不仅是草木灰烬,更是基层治理中责任虚化的真相。当张某点燃的纸钱化作火龙吞噬12亩山林时,暴露出的是治理体系在乡土社会面前的集体失能。
一场清明前的山火,将黄陂的生态防线烧出狰狞裂口。3月22日谌寨村的山林浓烟里,飘散的不仅是草木灰烬,更是基层治理中责任虚化的真相。当张某点燃的纸钱化作火龙吞噬12亩山林时,暴露出的是治理体系在乡土社会面前的集体失能。
一、技术赋能的幻觉破灭
黄陂区早在2023年就宣称建成“智慧防火系统”,投入千万的无人机巢与红外摄像头却在此次火情中形同虚设。数据显示,该区重点林区防火设备开机率不足60%,村级防火员中62%不会操作风力灭火机。当应急响应仍然依赖人海战术,所谓的“科技防火”不过是汇报材料里的文字游戏。更讽刺的是,起火点500米外就竖着“严禁野外用火”的智能警示牌——它能播放防火广播,却识别不了飘散的火星。
二、责任链条的断裂之痛
从起火到蔓延的黄金半小时里,三级防火体系暴露出致命漏洞:街道防火办值班记录显示当日无人巡查,村级网格员因兼任防疫工作擅离岗位,区级监控中心将烟雾报警误判为清明祭扫常态。这种“文件落实”替代“实地落实”的官僚做派,使得《森林防火责任书》沦为抽屉里的废纸。而涉事村民所在的行政村,连续三年防火培训签到率100%,实际参训者却不足30%。
三、破局的关键不在刑拘
当警方以涉嫌失火罪刑拘张某、陈某时,更该追问的是:为何集中焚烧点距祖坟山足有3公里?为何生态葬补贴政策三年未进该村?杭州余杭区用“焚烧信用分”系统化解类似矛盾的经验值得镜鉴——村民祭祀前需在APP申请额度,超限焚烧将触发征信惩戒。这种将传统习俗纳入现代治理框架的智慧,远比事后抓人更具建设性。
四、防火需要制度性革命
在丽水龙泉,每个焚烧点配备的AI监控能实时测算火险指数,超过阈值自动触发高压水雾;在韶关始兴,村民焚烧权与生态管护义务挂钩,祭扫引发火情将永久取消林地承包资格。这些创新表明,防火治理绝非竖几块警示牌、开几次宣讲会就能解决。黄陂需要的是防火预算从“买设备”转向“建机制”,是把焚烧监管纳入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考核。
这场烧掉12亩山林的火,应当成为黄陂破除治理沉疴的转折点。当无人机再次升空巡航时,镜头里不该只有焦黑的土地,更需照见管理者被灼痛的神经——毕竟,防住山火的关键,从来不在灭火器的数量,而在责任链条是否真正通电。
来源:鄂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