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管是漳州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推出的《闹海新传》,还是台湾高雄金鹰阁电视木偶剧团上演的《叱吒风云——新哪吒》,闽台的布袋戏艺人们总能在方寸戏台上触摸到同一条文化血脉的震颤,书写出比演义话本更为传奇的共生佳话。
2025年的春节,哪吒手拿乾坤圈,脚踩风火轮,闯出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新纪元。
但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当哪吒在电影荧幕中奋起反抗、扭转乾坤时,在一米见方的布袋戏台上,早已上演着相似的精彩瞬间。
今天是世界戏剧日,“道中华”带大家一起认识风靡海峡两岸的布袋戏。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三界往事封面海报。(图片来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官方微博)
哪吒,这尊被称为“灵珠子化身”的少年神祇,其形象自明代《封神演义》定型以来,便成为布袋戏的重要母题。
不管是漳州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推出的《闹海新传》,还是台湾高雄金鹰阁电视木偶剧团上演的《叱吒风云——新哪吒》,闽台的布袋戏艺人们总能在方寸戏台上触摸到同一条文化血脉的震颤,书写出比演义话本更为传奇的共生佳话。
布袋戏《叱吒风云——新哪吒》宣传海报。(图片来源:金鹰阁电视木偶剧团官方账号)
(一)同宗同源的文化发端
《晋江县志》记载:“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
通俗来讲,布袋戏是以布制偶身、木雕偶头,以指掌直接操控木偶演绎故事的戏剧艺术。
关于布袋戏的起源,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布袋戏出现于明代,是由福建泉州的梁炳麟发明的。
相传,屡试不第的梁炳麟梦见一位仙公在他手心写下“功名归掌上”几个字。他以为此番定能金榜题名, 可还是名落孙山。
某日,梁炳麟偶然目睹别人表演提线木偶戏,心有所动,便自行雕刻木偶,用手掌直接操控代替丝线牵拉,木偶更加灵动自如,便以此为业,最终成就富贵。
布袋木偶戏演出。(图片来源:东南网)
无论这个传说真实与否, 布袋戏在地域上的确发源于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后随先民传入台湾。
布袋戏与繁荣于唐代的百戏艺术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百戏”是古代民间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民间技艺表演的泛称。
作为百戏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布袋戏虽于明末清初才逐渐出现,但本质上延续了百戏的传统内核。它博采众长,不仅融合了百戏中杂技的肢体控制技巧与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还汲取了民间音乐与戏曲唱腔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布袋戏在早期阶段可以根据乐调、词调与戏路划分成南管与北管两个流派。
南派,即南管布袋戏,流行于泉州地区,唱的是南调,即傀儡调,在表演上参照梨园戏做派。北派,即北管布袋戏,以漳州为主要传播区域,唱的是北调,如昆腔、京调等,在表演上呈现出鲜明的京戏艺术特征。
南派布袋戏《番婆弄》的演员双掌同时各演一角色。(图片来源:晋江新闻网)
北管布袋戏演出。(图片来源: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
明末清初以来,福建大批移民迁徙至台湾,闽南地区的风俗文化、艺术形式等也随之传播到台湾。
此阶段的台湾布袋戏,在表演上只能做到吸收闽南布袋戏的艺术形式,所演出的剧目都是师承先辈传承的戏出,以文戏为主。
直到清末民初,台湾布袋戏才开始大量演出改编自章回演义小说的戏曲,逐渐展露出台湾的本土特色。
(二)相似轨迹的传承延续
台湾的布袋戏是福建文化在台湾的延伸,早已成为台湾民间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台湾诞生了众多顶级的布袋戏艺师,李天禄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位。
台湾著名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图片来源:厦门广电网)
李天禄1910年出生于台北,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布袋戏,22岁那年就组建了自己的布袋戏剧团——亦宛然掌中戏剧团。当时,布袋戏的发展十分兴盛。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日本在台湾推行了“皇民化运动”。布袋戏被“禁声”,布袋戏艺人被迫转行,李天禄也在此时封箱。
1941年,为进行“皇民教育”的目的,日本只准许全台7个布袋戏班演日本戏剧,但许多艺人在演出“皇民布袋戏”时会偷偷演出传统的布袋戏。因此,这个时期的台湾布袋戏看似脱离根源,实则仍延续了传统形式。
台湾光复后,李天禄的“亦宛然”剧团重出江湖,演出场场爆满。
由于剧场空间较大,传统的舞台和戏偶都难以满足需求,布袋戏班便开始重视起布景、灯光、音响等。1948年,李天禄演出的《清宫三百年》引爆了台湾布袋戏界的“武林风”,加载了视听效果的金光布袋戏时期到来。
台湾布袋戏戏台。(图片来源: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
20世纪60年代,广播、电视在台湾发展起来,布袋戏也加入其中。1962年,“亦宛然”表演的《三国演义》揭开了电视布袋戏序幕。
但真正缔造电视布袋戏黄金时代的,一般认为是布袋戏世家黄家的第三代传承人黄俊雄。
1970年,由黄俊雄创作的布袋戏电视剧《云州大儒侠史艳文》在台湾播出时最高收视率达到97%。当时全台湾上下,只要是有电视信号的地区,不分男女老少,都被吸引在电视机前面,“史艳文旋风”影响空前。
《云州大儒侠史艳文》海报。(图片来源:豆瓣网)
1988年,黄俊雄之子黄强华、黄文择在承继原本剑侠布袋戏江湖侠义内核的基础上,重新对剧集和人偶形象进行打磨,正式推出霹雳布袋戏系列剧集。
配备机关的戏偶、曲折奇幻的剧情、逼真的布景等共同塑造出霹雳布袋戏的艺术特征。如今,霹雳布袋戏已构建出以核心剧集为基石、多元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文化产业链,为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与台湾布袋戏的发展之路遥相呼应,漳州布袋戏也经历了从清末民初的鼎盛,到抗日战争后的停滞,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改革开放后焕发新生机的发展历程,并在互联网与新兴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求变。
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推出的布袋木偶神话剧《闹海新传》,就是借国漫热潮重塑经典角色。剧团还利用短视频平台等多渠道进行宣传,成功吸引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关注。
布袋木偶神话剧《闹海新传》剧照。(图片来源: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
海峡两岸布袋戏的发展轨迹呈现出诸多契合之处:早期布袋戏的舞台形制均以小巧灵活为特点;在演出分工上,前场操偶与后场乐团的协作模式高度一致;戏偶头部的制作工艺讲究“三骨五形”;在动作设计上,两地均以“立姿、头姿、手姿、步姿”为表演基准,夸张和真实地塑造出偶人的形象。
此外,闽台布袋戏在音乐上都融合了当时当地流行的戏曲曲调或声腔,乐器配置上都涵盖有京剧风格的打击乐,演出时均强调音乐与动作的深度融合。
由此可见,两岸布袋戏相似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源自共同的文化根源。
闽南布袋戏人偶。(图片来源:台湾艺术大学)
(三)海峡两岸的共同记忆
自1996年底漳州布袋木偶戏首度赴台演出引发热烈反响后,两岸布袋戏交流便开启了新篇章。漳州布袋木偶剧团每年定期赴台演出,台湾同行赴漳交流更为频繁。
双方在剧目创作中相互借鉴,漳州剧团就将台湾布袋戏的特效融入《水仙花》《妈祖传奇》等作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融合。
2011年,台北木偶剧团演员吴声杰来到漳州,拜漳州布袋木偶戏大师庄陈华为师,师徒跨越海峡传艺的故事,成为两岸技艺传承的代表。
像庄陈华与吴声杰这样的师徒关系,在两岸布袋戏领域还有很多,师徒情谊与艺术传承交织,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更成为连接两岸的情感桥梁。
2023年6月17日,在厦门举行的海峡两岸布袋木偶艺术节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庄陈华(右)与徒弟吴声杰(左)交流布袋木偶戏。(图片来源:东南网)
2015年,由台湾布景艺术家李有明设计的一座原汁原味的台湾布袋戏戏台进驻南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不仅丰富了泉州非遗展示内容,更通过实物载体唤起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拉近了两岸民众的情感距离。
海峡两岸文创产业的融合,也为布袋戏交流注入时代活力。台胞陈玠甫在泉州打造“台潮文创展”,将霹雳布袋戏IP与世遗元素结合,开发出书包、抱枕等跨界产品。这种创新不仅吸引年轻群体,更让布袋戏突破传统边界,成为文化经济的纽带。
在台潮文创展上,融入布袋戏元素的书包、抱枕等文创产品。(图片来源:东南网)
布袋戏从闽南的沃土萌芽,随先民渡海播撒于台湾,在两岸风土中生根开花,始终滋养着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
对于闽台的老一辈而言,布袋戏承载着共同的文化基因——无论是福建街头还是台湾乡间,那些围看布袋戏的欢乐场景,既是物质匮乏年代的珍贵记忆,也是跨越海峡的情感共鸣。这方寸戏台上跃动的偶影,演绎着两岸民众共同的记忆。
如今,从技艺传承到产业合作,从学术研讨到民间互动,布袋戏正以多元形态架起两岸文化交流的立体网络,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联结人心的独特魅力。
来源:道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