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经济”如何破圈,从“刹那芳华”走向“四季常青”?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8 14:50 2

摘要:从江南烟雨到西北边陲,从都市公园到乡野梯田,百花竞放的生态图景正催化着“颜值经济”的产业变革。白居易笔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意场景,在上海崇明岛已演化为产业现实:樱花粉、桃花绯、油菜金交织成视觉盛宴,配合花博会等顶级展演,催生文旅消费新范式。

(孙文华,上海市长三角科创产业金融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从江南烟雨到西北边陲,从都市公园到乡野梯田,百花竞放的生态图景正催化着“颜值经济”的产业变革。白居易笔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意场景,在上海崇明岛已演化为产业现实:樱花粉、桃花绯、油菜金交织成视觉盛宴,配合花博会等顶级展演,催生文旅消费新范式。

据农业农村部《2023年全国花卉产业数据分析报告》,我国花卉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25%。然而,花期短暂性(平均观赏期15-30天)、产品同质化(超60%景区主打相似花海景观)及生态脆弱性(78%景区存在土壤板结问题)等痛点,倒逼产业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一、花卉节庆的机遇与局限

上海各涉农地区依托自身独特的花卉资源,纷纷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如奉贤区的菜花节、浦东新区的桃花节等节庆年均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为经济注入活力,成为春季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然而,78%营收集中在3-4周花期,形成“旺季挤爆、淡季闲置”的运营困局。

同时,每个城市虽有其象征性的“市花”(如上海白玉兰、北京月季),花卉经济的显著短板在于其“短周期”,虽然围绕鲜花的各类人文活动不断开展,但花卉产业仍面临自然风险与市场挑战,亟需科技与创新策略的支撑。

二、文化符号的现代表达

乡土文化IP的构建需超越“美景+流量”的浅层模式,转向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将“文化符号”升华为“文化动能”:

洛阳牡丹:洛阳以其市花牡丹为灵感,王城公园将牡丹元素融入国潮彩妆,推出膏体雕刻牡丹纹样的“花开盛世”口红系列,上市即售罄;

武汉樱花:东湖樱园以3D立体雪糕为载体,融合黄鹤楼、晴川阁等城市地标,创下单日万支销量记录;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需要通过符号的再创造和故事的重新构建,以引发情感的共鸣。花卉作为自然馈赠与文化象征,通过与人类情感联结产生丰富寓意(如玫瑰象征爱情、康乃馨代表母爱),成为激活农业新功能、塑造景观文化基因的核心策略。

三、沉浸体验的场景革新

传统赏花活动多局限于拍照打卡,然而,随着知识产权(IP)概念的深入人心,各地纷纷探索如何运用创新的场景布局来延展游客的消费时段,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增值。江西婺源的创新具有启发性。

将油菜花田与徽派建筑结合,开发“花田下午茶”“花海迷宫”项目,使游客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6小时。随着游客逗留时间的延长,他们进行额外消费的概率也显著增加,统计数据显示,二次消费的比例已升至45%。

部分地方活动组织者亦尝试将花卉资源与丰富的文化底蕴相结合,推出了如“桃文化主题剧本杀”等活动,使游客在赏花之际,也能享受沉浸式的文化娱乐。在“桃文化主题剧本杀”中,参与者可化身不同角色,通过解谜和互动游戏来深入了解桃花的文化传说。这些活动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亦促进了花卉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将一场简单的赏花庆典转化为富含文化底蕴的IP盛事。

四、产业链延伸与生态闭环

单一赏花业态难以支撑乡村振兴,需构建“花卉种植+精深加工+文旅服务+数字营销”的全链条。以法国格拉斯小镇为例:初期种植薰衣草作为香料原料,引来各地游客参观;后转型保留景观花田并进口加工原料。

花卉旅游引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带动了当地消费。为更好地推动旅游,小镇在不同季节引进不同颜色的花卉品种,使得四季有花赏、每季赏新花。

在香水加工产业方面,小镇集聚了迪奥等众多世界知名品牌的香水工厂,建设博物馆与调香师培训学校,向外传播传承香水文化。通过形成“种植+旅游+教育”一体化产业,格拉斯的花卉从季节性消费升级为全年产业,四季轮种实现全年运营,突破花期限制。

国内实践同样注重产业链延伸,构建“种植+加工+文旅+数字营销”体系:洛阳通过品种培育、产品研发(牡丹籽油、花茶等)及数字技术应用,将单一赏花经济升级为复合产业。

这场以花为媒的产业变革,正从“刹那芳华”走向“四季常青”。当文化基因注入产业血脉,“赏花经济”必将绽放出更持久的生命力。

独家首发,仅代表作者观点。

来源:第一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