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技术滤镜遮蔽真实世界:AI伦理治理 需前置性破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8 15:09 3

摘要:近日,中央网信办通报的“清朗”专项行动典型案例中,多起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网络诈骗的案件引发舆论热议。当技术突破与治理滞后的“时间差”被不法分子利用,这场虚实交织的信任危机正倒逼社会治理加速迭代。

近日,中央网信办通报的“清朗”专项行动典型案例中,多起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网络诈骗的案件引发舆论热议。当技术突破与治理滞后的“时间差”被不法分子利用,这场虚实交织的信任危机正倒逼社会治理加速迭代。

技术双刃剑折射治理滞后性。国家反诈中心2023年度报告显示,利用深度合成技术的电信诈骗案件较上年增长193%,单笔最高涉案金额达430万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某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78.6%的中小企业仍在使用静态密码作为唯一验证手段。技术迭代的“摩尔定律”与风险防御的“龟速更新”,暴露出技术创新与社会治理的“时空错位”。

这种现象在商业领域尤为突出:部分直播平台为追求流量纵容AI换脸特效滥用,某些电商商家公然出售深度伪造软件教程。这些乱象揭示出,当技术伦理让位于商业利益时,技术创新就会异化为社会风险的放大器。

四川实践提供破局新思路。成都高新区日前上线的“AI安全靶场”提供了有益探索。该平台通过模拟200余种深度伪造攻击场景,已为本地金融机构训练出识别准确率达98.7%的风险预警模型。绵阳某科技企业研发的“生物特征动态核验系统”,要求视频通话时同步验证微表情肌电信号,成功阻断多起仿冒诈骗。

这些创新实践印证着:构建可信数字生态需要“技术盾牌”与“制度铠甲”的双重加持。正如省人工智能研究院专家所言:“防范AI诈骗不是简单的技术攻防战,而是涉及法律规范、行业标准、公众教育的系统工程。”

构建全链条治理生态体系。江苏省近日出台的《人工智能伦理审查指引》开创性提出“三前置”原则:伦理评估前置技术研发、风险测试前置产品上市、普法教育前置场景应用。深圳推出的“深度合成服务标识系统”,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加载可溯源数字水印。这些制度创新为技术伦理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在四川,电子科技大学联合省公安厅搭建的“AI反诈联合实验室”已形成产学研闭环:通过海量诈骗样本训练出的检测模型,识别效率较传统手段提升17倍;同步开发的“银发守护”小程序,用方言短视频帮助老年人识别AI诈骗套路,覆盖用户超百万。

站在数字文明的分水岭,我们需要的不是因噎废食的技术恐惧,而是张弛有度的治理智慧。当上海市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开始试行“技术创新伦理预审”制度,当成都高新区设立全国首个AI安全靶场,这些探索都在诠释一个真理:技术进步的速度永远不应该超过社会驾驭它的能力。唯有让伦理之灯始终照亮创新前路,才能避免技术红利异化为社会风险,在虚实交融的数字世界守护人性的温度。(王浩然)

来源:自贡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