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汴河边的垂柳黄了又青,熙熙攘攘的勾栏瓦肆里,歌女抱着琵琶轻叹:“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这个被青楼女子捧在手心的白衣书生,此刻正蜷在破庙里啃冷馒头。谁曾想,三十年前他跨马游街的豪情,竟化作半生潦倒。可命运最妙的安排,就是让他在市井泥潭里,酿出了惊艳千年的宋词
汴河边的垂柳黄了又青,熙熙攘攘的勾栏瓦肆里,歌女抱着琵琶轻叹:“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这个被青楼女子捧在手心的白衣书生,此刻正蜷在破庙里啃冷馒头。谁曾想,三十年前他跨马游街的豪情,竟化作半生潦倒。可命运最妙的安排,就是让他在市井泥潭里,酿出了惊艳千年的宋词新酒。
咸平三年(1000年),福建崇安的柳宅炸开了锅。十六岁的柳三变把《论语》撕了折纸鸢,气得教书先生翘着胡子告状:“贵府公子说圣贤文章不如青楼小调!”柳老爷子举着家法追出三里地,却见儿子蹲在茶摊前,正给卖唱盲女改《竹枝词》。
这个出身河东柳氏的贵公子,骨子里刻着文人的清高,却又贪恋市井的烟火气。十八岁写《望海潮》,开篇就是“东南形胜”,把杭州的富庶写得活色生香。词传到汴京,连宰相王钦若都拍案:“此子当为翰林苗子!”可他们不知道,这锦绣文章是柳三变蹲在西湖画舫上,听着船娘骂街写成的。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二十五岁的他首次赴考。别的举子揣着《五经正义》,他包袱里却塞满乐谱。考场上挥毫写就的策论,硬生生夹了段《雨霖铃》的调子。发榜那日,汴京老翰林指着他的考卷直哆嗦:“策论写成艳词,成何体统!”
天圣二年(1024年)深秋,汴梁城最大的酒楼里,四十一岁的柳三变摔了酒壶。第四次落榜的他,踉跄着在墙壁题词。羊毫蘸着烈酒,写下“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围观人群里有个卖炭翁,竟跟着“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调子哼起来。
这首《鹤冲天》像长了腿,三天传遍七十二酒楼。连深宫里的宋真宗都在用膳时听到太监偷唱,气得摔了玉箸:“让他去填词,要甚功名!”圣旨未到,柳三变自己先挂出招牌——“奉旨填词柳七郎”。他在城南租了间破屋,门前对联写着:“看遍朱紫贵,不如倚红妆。”
最讽刺的是,那些骂他“有辱斯文”的文人,私下都在偷学他的词牌。宰相晏殊在家宴上喝高了,脱口就是“针线闲拈伴伊坐”,醒酒后却大骂柳永“淫词艳曲”。倒是汴河上的船夫看得通透:“柳七爷的词能下酒,那些老学究的文章只能垫桌脚。”
天圣三年(1025年)元宵夜,汴京最大的青楼“醉仙居”张灯结彩。四十二岁的柳永被歌妓们簇拥着,给新谱的《蝶恋花》填词。他突然瞥见窗外卖炊饼的老汉,想起清晨听见的吆喝声,提笔写下“衣带渐宽终不悔”。这句后来被王国维称为人生三境之一的金句,竟是学自市井小贩的调子。
在秦楼楚馆的二十年,他活成了大宋最懂女人的文人。给年老色衰的歌妓写“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替怀孕的舞娘作“镇相随,莫抛躲”。这些被正统文人鄙夷的“俚俗之词”,却像尖刀剖开时代的面具。当时文人写女子只会用“云鬓”“罗裳”,他却敢写“兰心蕙性”“娇多爱把齐纨扇”。
有个段子在汴京流传甚广:某日柳永在茶楼遇见死对头张先,对方讥讽他“专写妇人软语”。柳七冷笑一声,当场以屠夫剁肉声为韵,填了首《八声甘州》。当“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唱响时,满堂茶客红了眼眶,原来市井声响也能化作千古绝唱。
景祐元年(1034年),五十一岁的柳永改了名字进考场。这次他规规矩矩写了篇《劝学文》,总算中了进士。在余杭当县令时,他设计的防洪堤沿用至今;任盐铁使时首创“分段晒盐法”,让沿海百姓增收三成。可史书只记下“善填词”三个字,仿佛他半生功业都比不过当年那首牢骚词。
晚年的柳永愈发孤僻。皇祐五年(1053年)深冬,六十九岁的他躺在润州破庙里,听着窗外歌女唱《雨霖铃》。弥留之际突然大笑:“我这一生,皇帝骂过,文人唾过,倒被这些‘下九流’记了千年!”死后无钱下葬,还是陈师师、赵香香等名妓凑钱,把他葬在长江边的杨柳岸。
三百年后,关汉卿在杂剧里写:“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又三百年,纳兰性德在《饮水词》里叹:“屯田蹊径,真千年绝调也。”这个被正统文坛放逐的浪子,终究用市井之声,在庙堂之外建起了不朽词碑。
柳永的故事藏着中国文化最深的悖论:被科举抛弃的人,反而挣脱了功名的枷锁;被主流排斥的“俗词”,却滋养了最雅致的宋韵。他像一面铜镜,照出文人骨子里的清高与脆弱,苏轼晚年被贬海南,写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分明带着柳词的影子。
最妙的还是那首惹祸的《鹤冲天》。当年宋真宗批它“浮糜”,可到了南宋,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里,分明流淌着同样的热血。如今西湖边的柳浪闻莺处,总有老人教孩童念“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少有人知道,这首让金主完颜亮动南侵之心的《望海潮》,出自个四次落榜的“废物书生”之手。
历史总会开这样的玩笑:它让李后主丢了江山却得了词坛,让柳永失了功名却赢了人心。当我们在KTV里唱“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课本上读“衣带渐宽终不悔”,或许该敬这位白衣书生一杯——他用半生潦倒,换来了宋词最动人的心跳。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传播积极正能量,不存在任何低俗或不当引导。如涉及版权或人物形象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对于可能存在争议的部分,我们也会在接到反馈后迅速进行修改或删除。
来源:观景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