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科研团队在研究近似对称性自发破缺及其临界现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8 14:35 2

摘要:近日,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团队的付伟杰教授和李伟佳副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自然》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近临界点赝戈德斯通衰减的普适性”(Universality of pseudo-Goldstone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团队的付伟杰教授和李伟佳副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自然》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近临界点赝戈德斯通衰减的普适性”(Universality of pseudo-Goldstone damping near critical points)的论文。大工博士生谈阳阳和陈永睿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付伟杰和李伟佳,大工为第一通讯单位。

赝戈德斯通玻色子在现实的高能夸克-胶子物质以及各种低能凝聚态系统中广泛存在,并控制着系统较大尺度下的行为。自上世纪60年代量子色动力学(QCD)研究中发现著名的Gell-Mann-Oakes-Renner (GMOR)关系以来,有关赝戈德斯通玻色子物理性质的研究在QCD、量子场论、凝聚态物理、流体力学以及规范/引力对偶等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受到理论框架的局限,目前有关非平衡涨落对赝戈德斯通玻色子实时动力学的影响还缺少系统性的研究。

图片设计:杨祎嘉

理论物理研究团队通过将闭时间路径积分(CTP)与泛函重整化群(fRG)相结合,系统保留了非平衡涨落效应。并基于具有近似对称性的临界动力学模型,首次研究了非平衡涨落对临界区域赝戈德斯通玻色子实时动力学,特别是其弛豫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规范/引力对偶中发现的原有弛豫-质量关系不再成立。由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适用于临界区域的弛豫-质量关系;此外,该研究还发现,赝戈德斯通玻色子动力学的传播部分和弛豫部分在临界区域也呈现出成比例协调递减的效应。这一现象与其在远离临界区域的行为截然不同。这些结果对于我们理解强耦合系统中的输运现象、实时演化以及现实中寻找QCD临界终点性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这些结果的形式不依赖于系统的微观细节及破缺对称性的类型,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因此,有望在未来凝聚态和QCD等的实验中得到验证。

理论物理专业团队的研究范围涵盖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统计物理与凝聚态理论、中高能核物理、粒子物理、引力与宇宙论等诸多领域。长期以来,团队致力于对不同领域的重要问题进行交叉研究,此前已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X》(Physical Review X)等物理顶级期刊上多次发表重要成果。此次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工作即是团队中高能核物理、统计物理与凝聚态理论以及规范/引力对偶等领域专家进行深度合作的结果。

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网

排版编辑:王乐童

审核校对:崔凯浩 许家瑞

来源:宇宙科学观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