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芯片限制闹大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8 16:42 2

摘要:这种快速增长态势,促使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措施:从将华为等1200余家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到实施《芯片与科学法案》,再到联合荷兰、日本限制光刻机出口。

2018年4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实施制裁,拉开了中美芯片博弈的序幕。这场看似单边压制的技术封锁,实则源于美国对中国科技崛起的深度焦虑。

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SIA)数据显示,1990年中国半导体产业规模仅占全球1%,而到2018年已攀升至15%。

这种快速增长态势,促使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措施:从将华为等1200余家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到实施《芯片与科学法案》,再到联合荷兰、日本限制光刻机出口。

美国政府原以为,凭借其在EDA工具、半导体设备和IP核等关键环节的垄断地位,能够轻易扼杀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潜力。

制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后,中国芯片产业却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0-2023年间,中国芯片产业投资总额累计达4.8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

这种投入强度催生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中芯国际14nm工艺良率提升至95%,长江存储232层3D NAND闪存量产,华为海思昇腾910B AI芯片性能比肩英伟达A100。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28nm及以上)已构建完整产业链,自给率从2018年的10%提升至2023年的35%,预计2025年将突破50%。

美国制裁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半导体创新生态的重构。

在EDA领域,概伦电子、华大九天等企业已实现28nm及以上工艺工具链的国产替代;在设备方面,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北方华创刻蚀设备、中微公司MOCVD设备相继通过产线验证;材料环节,沪硅产业300mm大硅片、江丰电子高纯靶材、安集科技抛光液等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种全产业链的协同突破,使得中国半导体产业逐步摆脱对单一技术节点的依赖,形成"成熟制程夯实基础、先进封装提升性能、新兴架构实现超越"的立体发展路径。

制裁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重塑全球芯片市场格局。一方面,中国市场的进口替代效应显著:2023年中国芯片进口额同比下降18.7%,为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另一方面,中国芯片出口逆势增长,2023年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

这种变化直接冲击了传统芯片巨头:高通中国区营收占比从2018年的65%降至2023年的45%,德州仪器模拟芯片市场份额被圣邦微、思瑞浦等中国企业蚕食20个百分点,三星西安工厂NAND闪存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60%。

波士顿咨询报告预测,到2027年中国成熟制程芯片产能将占全球39%,成为不可忽视的产业力量。

美国对华芯片封锁的战略失误日益显现。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分析指出,制裁产生了三重反效果:首先,刺激中国研发投入激增,2023年半导体相关专利授权量达4.2万件,占全球38%;其次,加速全球供应链多元化,欧盟、日韩纷纷减少对美国技术依赖;最后,削弱美国企业竞争力,英特尔、美光等因失去中国市场,研发投入强度下降2-3个百分点。

正如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所言:"半导体产业的本质是全球化的,任何试图人为割裂的行为都将破坏创新生态。"

当前,中美芯片博弈正向第三代半导体、先进封装和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延伸。

在碳化硅赛道,中国已形成从衬底(天科合达)、外延(瀚天天成)到器件(三安光电)的完整产业链,产能占全球35%;

在先进封装领域,长电科技XDFOI技术实现4μm间距互联,通富微电Chiplet方案获AMD认证;量子计算方面,本源量子发布72比特超导芯片,与IBM、谷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这些突破表明,中国正在建立"非对称竞争优势",逐步改变全球芯片产业的力量对比。

美国的技术封锁正引发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深度重构。欧盟推出《欧洲芯片法案》,计划到2030年将本土产能占比提升至20%;日本联合八家企业成立Rapidus公司,直攻2nm工艺;韩国三星宣布"半导体超级集群"计划,未来20年投资300万亿韩元。

这种区域化趋势虽然提升了供应链安全性,但也带来显著效率损失:据Gartner测算,全球芯片产业因供应链重构将增加15-20%的运营成本,最终传导至消费端,延缓数字化转型进程。

在这场世纪博弈中,中国芯片产业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通过构建"自主创新+开放合作"的双轮驱动模式,中国正逐步突破"卡脖子"困境。

历史经验表明,技术封锁从来不能阻止真正的创新,只会加速自主体系的建立。

正如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所言:"制裁给我们带来了困难,但也让我们看清了必须走的路。"

未来十年,全球芯片产业将见证更多中国创新的涌现,这场博弈的最终结局,或许早已埋藏在市场规律与技术发展的必然逻辑之中。

来源:昔日挽秋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