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30日午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原理事长匡廷云,踏着落叶的轻吟,重返了她魂牵梦绕的母校。一场关于科研探索与生活哲学的交流分享,在静谧而充满期待的校园里拉开序幕。
冬日暖阳
落叶轻吟
一场关于科研与生活的哲思
在校园中悄然绽放
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
以九旬高龄重返母校
与后辈分享她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追光”之路
11月30日午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原理事长匡廷云,踏着落叶的轻吟,重返了她魂牵梦绕的母校。一场关于科研探索与生活哲学的交流分享,在静谧而充满期待的校园里拉开序幕。
冬日的暖阳为这场重逢铺设最绚烂的背景。匡廷云院士年已九旬,依然身姿挺拔,身着一袭靓丽的衣裳,映照出优雅气质、岁月从容。匡廷云院士慢步迈入,整个会场瞬间洋溢出温馨欢乐的氛围。
从北大荒到莫斯科
科研路上的坚韧与执着
72年前,怀着成才报国的理想,匡廷云考入了北京农业大学。尽管条件很差,但老师们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深深打动了匡廷云,“我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后来我的笔记本可以说就是一本讲义。”
不久之后,为了在实践中增长经验,看起来瘦弱的匡廷云深入北大荒进行土壤和植物的生产实习,穿越沼泽地,睡过大通铺,“车开不进去,就把仪器背着走,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作为组长,匡廷云更是冲锋在前,不怕苦不怕累,给连队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人以为我是女生,干不了那些活,但我不仅完成了,还做得很好。”
1958年-1962年,匡廷云(后排右四)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
20世纪50年代,国家决定选派留苏大学生。第一次选拔考试的失利,让匡廷云下决心严格要求自己,更加认真投入到学习。终于在第二次选拔考试,她抓住了宝贵的机会,成为留苏预备大学生。“其实我已经有了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即使还考不上,也可以在国内继续进修。”在苏联的四年时间里,匡廷云查找了大量文献,开展了各项研究,并将这些科研资料带回中国。
光合作用的“追光者”
科研路上的坚守与突破
回国后,匡廷云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由于生产需要,上级让她开展“锰对水稻增产的作用”研究。即使这与她在苏联的学习内容存在较大差距,但“作为党员,国家需要你这样做,你别无选择。”
受到第六届国际生物化学大会的启发,匡廷云决定从锰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入手。由于国内研究条件有限,匡廷云只能白天在冰窟里制备叶绿体,晚上在实验室测叶绿体的活性,经过一个冬天一个春天的研究,终于拿到了理想的数据。“实际上,这也开始了我长达60年对光合作用的研究。”正因为匡廷云在这个领域执着的追求和卓越的贡献,外界尊称她为“追光者”。
1980-1981,匡廷云(二排左3)在美国能源部(MSU-DOE)植物实验室Charles J. Arntzen 研究组合作研究
当研究遭遇难题时,匡廷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迎难而上:“国外能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国外做不到的,我们更要力求突破。”她深信,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福祉。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她,经过无数日夜的辛勤努力,匡廷云及其团队最终在原子层面上成功解析了光合膜蛋白的精细结构,为生物学领域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数十年后,回想起那些日子,匡廷云认为有两件事一直支持着她——学校的培养,以及党和国家的期望。“那些走过的泥泞,都是我道路上宝贵的财富。”一次又一次的研究,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作为“追光者”,她一直奋斗在路上。
科研路上的不灭灯塔
然而,命运似乎喜欢与这位科学家开玩笑。在日复一日的科研工作中,匡廷云不幸被诊断出癌症。面对生命的无常,她以科学家的理性与淡然说道:“作为研究生物的人,我深知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规律,但我总感觉自己还有很多没做完的事。”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匡廷云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匡廷云出席国际会议
康复后的匡廷云,没有选择在家安逸,而是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她挚爱的实验室,继续未完成的科研事业。在她看来,生活中的风雨不过是过眼云烟,科研的征途才是永恒的追求。当她谈及“如果不继续科研,就对不起党和国家的培养,也对不起学校的培养”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是对匡廷云无尽敬意与深深感动的共鸣。
“追光者”的传承
讲座接近尾声,同学们纷纷举手想和匡廷云院士交流互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年轻人如何能够坚守初心,像您一样在自己的领域里精耕细作?”“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将现代智能技术与农业科学结合起来?”匡廷云耐心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对同学们颇有启发。
看到台下那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面孔,匡廷云的思绪不禁飘回了自己的大学时光。那时的她,与台下的同学们一样,怀揣着梦想与激情,踏上了科学探索的征途。如今,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学习和科研的条件越来越好。匡廷云深情地寄语在场的每一位学子:“我感激我的母校,也一直以它为荣。你们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无限可能,你们的努力、你们的奋斗、你们的坚持,都将化作照亮未来的光芒,你们今后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好”。
为了表达对匡院士的敬意,一位来自工学院的学生代表全体学弟学妹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光韵晶语”。这是一件通过激光技术精心制作的水晶摆件,主图定格了匡院士在书桌前专注写作的瞬间,虽已耄耋之年,但她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对科学无尽的热爱与追求。这份礼物不仅是对匡院士个人成就的赞美,也是对她所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的崇高致敬。
正如匡廷云所展现的那样,追光之旅,不仅是对科学高峰的攀登,更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与超越。作为“追光者”,匡廷云见证了科研路上的风雨与彩虹。如今,她希望能有更多同学也能成为追光者,不仅追逐科学之光,更要追逐心中的理想之光、信念之光。
这光,是创新的火花,是探索的勇气,是不懈的追求。无论前路多么坎坷,都要保持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执着,永远在追光的路上,永不止息,永远奋斗。
匡廷云个人简介
匡廷云,女,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1956-1958年在南开大学作留苏预备研究生,1962年获得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1980-1981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能源部植物实验室作访问学者,被该校授予“卓越访问学者”证书。中国植物学会原理事长。曾担任国际光合作用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
她开辟了中国光合膜色素蛋白研究的领域,曾先后3次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奖等多项奖励,与合作者在光合膜蛋白结构与功能这一研究领域多次作出重大突破,多次入选国内多项“科学研究十大进展”,使我国在国际光合膜结构与功能研究的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于2019年荣获国际光合作用及氢能研究可持续发展大会“杰出成就奖”和2019年亚洲-大洋洲光生物学学会(AOSP)的“杰出贡献奖”。2020年荣获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终身贡献奖”。2023年荣获中国植物学会的“卓越功勋奖”。
匡廷云院士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作“叶绿体奶奶”,“我长期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光合作用实际上是绿色植物一个特有的功能,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能量和物质转换过程,而叶绿体正是绿色植物和藻类等真核自养生物细胞中专业化亚单元的细胞器,主要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我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追光者的故事
不仅是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
更是一代代科研人精神的薪火相传
在匡廷云院士的引领下
更多的年轻面孔将接过这份使命
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文字 | 蒋雨桐 霍思亦 赵敬涵
摄影|许乐煊 雷婼涵 陈璐阳 廖予菱
编辑 | 马文冉
责编 | 姜萍萍 范晨辉 吴笑含 姜承希 张舒然 杨雨睿 杜昱彤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