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非遗处深度解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方案》六大行动,设立人类非遗系统性保护标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标杆、非遗馆建设标杆、特色产业带培塑、非遗跨门类联创、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非遗+新经济、非遗X品牌打造、非遗知识产权保护、AI+
3月27日-28日,全省“非遗传承薪火行动”工作培训暨浙江省非遗工坊联盟成立活动在桐庐县举办。
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非遗处深度解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方案》六大行动,设立人类非遗系统性保护标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标杆、非遗馆建设标杆、特色产业带培塑、非遗跨门类联创、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非遗+新经济、非遗X品牌打造、非遗知识产权保护、AI+非遗等10个主赛道,要求全省非遗干部围绕10大赛道奋力攻坚,形成标志性成果。活动还邀请“非遗里的中国”专题馆设计师、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专家、抖音头部创作者,针对非遗馆与博物馆差异化发展,AI技术在非遗新场景、新业态中的运用,非遗新媒体传播开展授课和交流,共同探索非遗展示出彩、非遗应用出新,非遗传播出圈。
28日上午,“浙江省非遗工坊联盟”成立大会隆重举行,全省的200多位非遗保护工作者、100家非遗工坊代表现场参会,1456家非遗工坊线上参会。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非遗工坊联盟建设方案》,并选举产生联盟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伟强为“浙江省非遗工坊联盟”2025年度理事长单位——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授旗。
联盟将构建高效协同机制,搭建技艺传承、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的共享平台,首批成员单位由全省1566家非遗工坊、100家非遗茶空间、32家传统工艺工作站组成,联盟设立理事会、秘书处及专家委员会,其中专家委员会由非遗、旅游、产业、科技、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为联盟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推动成员单位联建联创,协同发展。联盟将与头部电商平台、MCN机构、国潮品牌以及金融机构、相关行业协会开展深度合作,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协作模式,系统性整合资源,促进成员间交流互鉴、共建共赢,构建“非遗+”生态圈,让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紧密衔接,提升浙江非遗产品和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成立大会上,发起“跟着高德找非遗”、“泡泡玛特潮非遗”、“抖音非遗计划”、“非遗在横店”、“文旅新达人—非遗专项”、“淘宝手艺人浙江省专项合作计划”、“泰隆银行非遗创与推广共建计划”,与联盟共同探索“非遗+国潮”、“非遗+品牌”、“非遗+影视”、“非遗+电商”、“非遗+时尚”、“非遗+科技”、“非遗+金融”、“非遗+游戏(动漫)”等多业态融合,以跨界融合、为生活创新,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业态新热点。
2023年以来,浙江举办两届传统工艺联创大赛,鼓励全省的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以及非遗茶联盟成员,开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共征集联创作品769件(套),联动全省1200多个非遗项目参与共创,实现“品类创新、场景拓展、品牌联名”,促进了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联盟将在此基础上,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创大赛品牌,支持联盟成员开展合作与创新,推进非遗保护与时尚设计、科技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发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联创产品,定期举办联盟产品发布会,形成产品矩阵、培育非遗品牌,提升文旅产品供给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浙江作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全国试点省份,以非遗工坊建设为重点,加强机制与模式创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有效推动非遗高质量传承发展。截至2025年2月,全省认定非遗工坊1566家;线上线下培训各类人员213万余人,带动就业人数近93万,“工坊+农户”等形态的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近600万人。“非遗工坊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浙江文化和旅游赋能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一批典型经验》。
成立“浙江省非遗工坊联盟”,是浙江省非遗保护传承的又一创新举措。联盟将秉承共创、共赢、共享的理念,系统性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开展交流互动、项目联建、产品联创、渠道拓展,并推动联盟与相关平台、国潮品牌以及景区协会、民宿协会、饭店协会等NGO组织的深度合作,实现交流互鉴、优势互补、共建共赢、协同发展,高质量完成“薪火行动”中标识打造、产业培塑、融合激活、数智赋能等行动目标,形成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浙江标志性成果,为助力共同富裕、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贡献非遗力量。
来源:浙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