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6日,杭州市拱墅区上塘街道蔡马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一场以“资源共建共享、城乡协同共情”为核心的社区教育研讨活动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拱墅区社区学院承办,吸引了近百名成教科研专家、非遗传承人、社区教育工作者及各基地的工匠老
2025年3月26日,杭州市拱墅区上塘街道蔡马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一场以“资源共建共享、城乡协同共情”为核心的社区教育研讨活动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拱墅区社区学院承办,吸引了近百名成教科研专家、非遗传承人、社区教育工作者及各基地的工匠老师参与,共同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城乡协同:教育共富迈出“第一步”
活动伊始,拱墅区教育局综合教育科科长毛怡平在致辞中回顾了区域社区教育成果。她提到,拱墅区依托大运河文化遗产和非遗资源,近年推出“行走的工匠”“享学夜校”等品牌项目,累计开发数字化课程超80门,线上线下服务市民突破十万人次。值得关注的是,拱墅区社区学院与临安区社区学院现场签订《城乡传统文化教育共同体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课程共享、师资互通等形式,推动城市居民体验农耕文化、乡村居民学习职业技能,构建“教育赋能城乡”的长效机制。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彬彬则指出:“社区教育需以‘有限资源’服务‘无限需求’,城乡结对是突破地域壁垒、激活资源潜力的关键一步。”她强调,此次活动不仅是区域合作的起点,更为全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非遗“活”课堂:指尖技艺传递千年温度
分班授课环节中,两门特色课程成为焦点。在《香学初识,蜜炼香丸》课堂上,拱墅区“行走的工匠”特聘讲师何宇培带领学员辨识传统香料,并根据个人心性挑选香料——沉香的甘苦助人凝神,檀木的醇厚可抚平焦躁,艾草的清冽能驱散倦意。学员们将精选的香料与熬制过的蜂蜜糅合,一枚枚圆润香丸在指尖轻揉间渐次成型,再以琉璃珠封装成挂件。“香灰起落,心也随之沉静,这是现代人难得的修身体验。”一位参与课程的社区学员轻捻香丸,仿佛与唐宋雅士隔空共鸣,让千年香事文化在方寸间流转。
另一课堂《美愈——用色彩的美点“靓”生活》则聚焦螺钿工艺。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教师蔡琛秀子以贝母为媒,指导学员制作春日主题首饰。从切割贝片到拼贴纹样,参与者在一凿一刻中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螺钿的虹彩与漆器交融,像把运河春光戴在了身上。”参与体验的一位银发老人展示着自己的胸针作品,难掩兴奋。
多元体验:教育融入“烟火气”
活动还设置“咖啡拉花体验”“社区学校参观”等环节,凸显“教育即生活”理念。蔡马社区打造的“15分钟学习圈”场景令与会者印象深刻:老年书画室与少儿科创坊相邻,青年创业沙龙与非遗工坊共存,教育功能深度嵌入居民日常。与会的一名临安区社区学院教师表示:“这里不仅是课堂,更是凝聚社区文化、激发创新活力的‘精神家园’。”
专家把脉:成人教育需“专业”更需“共情”
下午的专家讲座中,桐庐县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吴俊峰以《指向成人课堂的教学设计》为题,提出社区教育应兼顾知识传授与情感联结。“成人学习者追求实用,但更渴望被尊重、被启发。”他结合案例,强调课程设计需从学情分析入手,通过互动式、场景化教学,让传统文化“可触摸、可体验”。
活动尾声,市教科院成教研究室主任曲连冰用“五个一”总结本次活动:一本杂志(《学在拱墅》),体现区域品牌打造的聚力与深研;一次结对,建立长效互动合作,助推共建共享;一堂好课,折射出高质量教育追求;一场讲座,践行理论实践结合的科研思维;一次培训,燃起我们一起前进的动力。“助力推动杭州‘学习型城市’建设,让学习成为市民追求美好的日常,这才是教育共富的真正内涵。”他说。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全市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与传统文化课程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板,也标志着杭州市社区教育迈入“非遗活化+城乡共融”的新阶段。通过社教课程,非遗技艺不再是博物馆橱窗中的静态展品,而是化为市民手中的一缕香气、一枚胸针,在互动体验中唤醒文化记忆,润泽百姓心田。未来,杭州市将从拱墅区起步,以“非遗活课堂”为支点,持续开发“小而美、精而活”的社区课程,让教育成为市民追求幸福的“加油站”,为共同富裕注入持久的文化生命力。
本文来自【浙江广电出版】,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