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内卷”和“内卷式”竞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8 17:46 3

摘要:“内卷式”竞争是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本刊记者 孙晓萌

“内卷式”竞争是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什么是“内卷”

“内卷”一词的学术起源,可追溯至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在1963年研究印尼爪哇岛农业经济时提出的Agricultural Involution,被翻译成“农业内卷化”。

此后,大家通常将“内卷”(Involution)与“进化”(Evolution)对比。前者强调向内收缩、重复消耗;后者向外扩展、突破创新,强调经济系统的动态性、多样性和创新驱动。

2020年前后,“内卷”在中国社交媒体爆发式传播,最初只是用于形容教育和职场里的非理性竞争。随后,“内卷”一词引发公众共鸣,推动词义泛化为“无效内耗”的代名词。

当前,“内卷”一词存在概念泛化的现象, “内卷式”竞争,是围绕特定市场空间的低质竞争、重复竞争。主要表现是,企业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不断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但并未带来技术进步,反而导致整个行业利润下降。

“内卷”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1.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内卷”可以被视为一种“多人囚徒困境”。在职场中,个体基于利益最大化,选择竞争策略,如延长工作时间。但是,如果所有人都加班,最终会形成“所有人受损”的状态,无益于整体效率提高。

电商平台为抢占市场份额,被迫跟进对手低价策略,形成“不降价即出局”的恶性循环。在资本加持下,一些企业承受短期亏损低价竞争,一些实力弱者被挤出,整个行业受损,始作俑者也未必受益。

2.市场失灵与低价陷阱

个体为竞争投入更多资源,会抬高社会整体竞争成本,但对社会总产出无贡献。自由竞争没有实现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高水平,反而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制定政策采取限制不合理的工作时间、改革评价体系来干预,打破“内卷”。

消费信心不足和同质化竞争可能构成恶性循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企业新的产品和服务缺乏消费者买单,企业的对策如果是不断压低成本、降低价格,那么“用户饱和—同质化—价格战—低质陷阱”的循环就难以打破。

如何反“内卷”

“内卷”表现为“竞争加剧但收益停滞”的非效率状态,解决教育和职业非理性竞争需从以下方向入手:一是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如增加教育、就业机会;二是优化竞争机制,如弱化无效的低水平竞争;三是设计激励相容的制度,如减少零和博弈,鼓励协作创新。

商业平台低价竞争,是“内卷”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延伸,需多管齐下治理。短期,通过反垄断和定价监管,遏制恶性竞争。中期,引导差异化竞争与技术创新。长期,需要重构消费者价值观以及做好劳动者权益保护。

反“内卷”不是消除竞争,而是将竞争升维到更高层次,通过“制度创新、能力解放、价值重估、科技创新”等维度,从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博弈。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