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州迷影文化的密码

摘要:1995年,在世界电影诞生百年之时,美国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纽约时报》发表了电影评论《百年电影回眸》,她所在的时代和今天电影发展的处境有着某种共同之处。在文章中她写到,电影是一场圣战、是一种世界观,电影包容一切,是艺术也是生活。最重要的,人们对电影的迷恋,造

刘亚玉

1995年,在世界电影诞生百年之时,美国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纽约时报》发表了电影评论《百年电影回眸》,她所在的时代和今天电影发展的处境有着某种共同之处。在文章中她写到,电影是一场圣战、是一种世界观,电影包容一切,是艺术也是生活。最重要的,人们对电影的迷恋,造就了这一百年的辉煌。

从苏珊·桑塔格开始,“迷影文化”成为电影研究中的一个领域。她梳理了世界电影史中“迷影文化”对电影艺术创作的推动,对照苏州电影百年的发展,也可以看到相似的历史脉络和轨迹。

回望苏州迷影文化的初始

苏州迷影文化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扎根于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土壤之中。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诗词、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在这里繁荣发展。这种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为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的传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初,电影作为一种新奇的西洋艺术传入中国,苏州很快引入了这一新鲜事物,电影在教会、学校里的流动放映,开启了苏州的电影文化。到20年代,苏州的电影院出现了和今天类似的“内卷”现象。

电影院在苏州的街头巷尾悄然出现,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有的由演出新剧、文明戏的剧场改造而成,有的兼剧院和影院多功能。从苏州的第一家专业电影院——公园电影院开始,苏州的电影人开始培养自己的“影迷”。据研究苏州早期电影放映的李斌教授统计,当时的公园电影院共放映了360余部影片,其中绝大多数是上海明星、友联、联华、大中华百合等当时进步的影业公司出品的国产影片。很多影片在发行期间,也像今天一样有主创路演活动,主演们来到公园电影院,不仅要和影迷们交流,还要献上才艺。久而久之,公园电影院成为推广国产片的“迷影文化阵地”。

到了20世纪30年代,苏州的放映业开始“卷硬件”,有声放映等各种紧跟电影放映技术的新影院如大光明、苏州大戏院等纷纷在观前街开张,满足了观众对观影品质的追求,主打一个性价比。有当年报纸文章写道,当年还有上海观众专程坐小火轮来到苏州看电影,可见当时就已有“跟着电影游苏州”的时尚潮流。

从看电影到做电影

迷影文化,从来都不只是“看电影”。而是从欣赏电影,到所引发的评论电影、保护电影、传播电影、创作电影等等一系列推动进入电影再生产环节的行为。

如桑塔格所写,从“看电影”到“拍电影”,《电影手册》一群年轻影评人士,戈达尔、特吕弗,后来成为法国新浪潮的扛鼎之人。早于他们几十年前,苏州的早期影人周瘦鹃等,也从他们的文学创作和自办刊物等等,衍生出了一种电影潮流“鸳鸯蝴蝶派”。

众所周知,在中国第一代电影人里,苏州籍影人占据不小比例,初代网红影评人周瘦鹃,早期国产片爆款缔造者包天笑、范烟桥,类型片初探者程小青、徐卓呆等等,以及中国第一代女演员殷明珠、王汉伦、宣景玲等,在还没有电影教科书的年代,她们从看电影开始摸索表演。

很多苏州籍导演也曾说过,自己儿时在苏州的电影院里看电影,埋下了电影梦种子。曾担任过《梅花巾》等多部电影编剧的王静珠写过她小时候在苏州北局的大华电影院看电影的记忆。那时候的她透过电影院放映场外的大窗,紧拉着窗上的大粗铁条,掀开黑布窗帘看完了一场场电影。《翠堤春晓》《出水芙蓉》《火烧红莲寺》等等这些经典影片,成为她儿时艺术教育的源泉。长大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王静珠陪着好友报考苏州美专,看到了苏州美专“电影动画科”的招生广告,看到“电影”二字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被成功考取,成为当年苏州美专的新生。而她误打误撞考入的“苏州美专动画科”,自此带领她进入电影创作领域。

毫不夸张地说,大部分电影创作者都是从做“迷影”开始进入到电影创作的。苏州早期的“迷影文化”也一直延续到了百年后的今天。

迷影文化的黄金时代

从2020年开始,苏州举办了第一届“致敬经典·国际修复电影展”,到今天已经第四个年头,影展成为近年来苏州培育迷影文化的文化阵地。修复影展,是一次让观众重新“发现电影、爱上电影、捍卫电影”的集体无意识的艺术实践,不仅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盛宴、思想上的碰撞,更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着苏州的迷影文化土壤。

这些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经典影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在大学影视专业的课堂里被讲到,或出现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艺术影院、全国各大影展中,辐射有限的观众影迷。而现在,它们被精心修复,以更高的质量重新呈现在广大的观众面前。从黑白默片时代的杰作到彩色电影的经典之作,每一部影片都仿佛是一扇通往过去电影辉煌时代的窗口。观众能够领略到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不同时期电影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对电影更深入的探索欲望。

修复影展期间举办的各种与电影相关的活动,导演见面会、专家讲座、影迷交流等,为观众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电影的创作过程、艺术手法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不仅增长了知识,还能够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影迷社群。

苏州的修复影展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随着他们的加入,迷影文化在苏州得以传承和延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影迷来说,影展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成为最时尚的文化生活与社交方式。

近些年来苏州不乏具有高度组织性和专业性的影迷群体,如大路放映,百像放映、苏州园区电影协会等等。他们成立各种影迷俱乐部、电影社团,以电影为媒介进行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此外,这些放映组织还积极与影院合作,参与电影的宣传和推广,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影评网站等渠道,向更多观众推荐优秀的电影作品。

他们在影院里“打捞”小成本艺术电影,为这些淹没在电影商业市场中的小众影片找到对的观众。也让仍然信仰电影的年轻导演们,有了和观众见面、自我阐述的发声机会。在苏州的迷影群体中,影迷和创作者们一起为电影“发电”“充电”,探索着电影艺术的各种可能性。

苏州迷影文化的新引擎

2024年成为苏州迷影文化爆发的一年。金秋时节,修复影展如期而至,通过修复和展映经典电影,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得以保存和流传,也展示了电影修复的最新技术成果,推动了电影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让影迷成为电影保护的见证者与参与者。金鸡影展引发抢票热潮,难得一见的电影大师侯孝贤《海上花》等多部作品联展,加之精选的世界各大电影节获奖影片,都给苏州这座迷影之都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而今年,对长三角地区的影迷来说,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的开馆无疑照亮了迷影文化发展的新征程。自2024年6月开馆以来,江南分馆已放映来自法国、俄罗斯、日本、丹麦、意大利等多个国家、题材广泛的影片,既包括经典的艺术佳作,也不乏最新的院线大片,用策展方的精心规划为影迷们提供了“闭着眼睛选,部部都精彩”的“不踩雷片单”。

“七夕特别策划——爱在银幕亮起时”“姑苏戏苑”“桑弧逝世20周年纪念”“焦点影人贾樟柯”“米高梅百年纪念”等近40个电影专题,通过系统性的主题编排,让影院成为电影艺术的“殿堂”与“课堂”。“新锐视角”单元则聚焦于新兴导演的作品,展现当下电影创作的多元与创新。丰富的导演映后活动,为观众与创作者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这种深度交流让观众对电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电影创作的距离。

在桑塔格《百年电影回眸》文章的最后,曾写道:“如果电影迷恋死亡了,电影也就死亡了——无论还会拍出多少电影,甚至是很好的片子。要想电影能够复活,首先必须有一种新的电影迷恋出现。”

当越来越多的人将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自己的日常之中,我们期待,蕴藏在苏州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里的迷影文化,逐步逐渐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刘亚玉,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纪录片导演、策展人、苏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