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泰山学院的微纳光电技术与智能应用实验室里,高志刚正专注地调试着一台精密的光纤拉锥机。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他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却始终充满激情与坚持。从一名怀揣教师梦想的物理师范生到如今的青年科研骨干,高志刚的成长轨迹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与创新精神。
泰山学院高志刚:科研路上的
探索者与引路人
在泰山学院的微纳光电技术与智能应用实验室里,高志刚正专注地调试着一台精密的光纤拉锥机。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他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却始终充满激情与坚持。从一名怀揣教师梦想的物理师范生到如今的青年科研骨干,高志刚的成长轨迹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与创新精神。
从迷茫到坚定:学术成长的
蜕变之路
高志刚的科研之路始于一次偶然的选择。本科期间,他主修物理学(师范类),最初的就业方向是成为一名物理老师。然而,大三时的考研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在考研复习中全力以赴,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并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导师——任晶。
“任老师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做实验、写论文,更让我明白了科研的意义。”高志刚回忆说。在任晶的指导下,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博士期间发表了8篇高水平SCI论文,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全额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从理论到实践:科研项目的
成果丰硕
回国后,高志刚迅速融入泰山学院的科研环境,他将科研重心从块体玻璃的荧光研究转向微腔激光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近日,泰山学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高志刚担任论文的第一作者的文章,发表在Nature子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上,该研究报道了纳米晶复合玻璃微球腔阈值在微瓦量级的多功能全色上转换微型激光器。
高志刚目前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纳米晶复合玻璃微腔激光和光纤拉锥技术。其中,全自动光纤拉锥机的研发是他与山东凯普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代表性成果。
“这台设备解决了光纤无源器件生产中的技术瓶颈,将制备成功率提升至90%。”高志刚介绍。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为5G通信和智能传感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纳米晶复合玻璃微球的研究中,高志刚曾面临品质因子无法提升的技术难题。“我们邀请了跨学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从材料微观结构优化方向找到了突破口。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在科研中保持开放思维、跨学科协作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至关重要。“他感慨地说。
从基础到应用:科研成果的
创新突破
高志刚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很多同行的关注。他的研究工作被国内外多家知名研究单位引用和正面评价。这些认可不仅是对他科研能力的肯定,也为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的传播和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高志刚与凯普乐公司的合作堪称典范。双方共建的“微纳光电子技术与智能应用实验室”,如同一个创新的孵化器,推动了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带动了企业新增产值和行业技术进步。“科研成果转化是科研工作的重要一环。”高志刚称,“只有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科研的价值。”他深知,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从个人到团队:科研力量的
凝聚与升华
对于未来的科研工作,高志刚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他希望能够继续深耕于纳米晶复合玻璃光子学基础研究和光纤拉锥技术应用研究两大方向,并在微纳光子学领域建立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平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他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个性化培养方案,希望通过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对于青年学者,高志刚给出了四点建议:明确研究方向、注重基础积累、加强团队合作、保持积极心态。“科研是一场马拉松,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他总结。希望青年学者们能够在科研道路上找准自己的方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同时,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攻克科研难题。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科研梦想。
高志刚的科研之路,是一条从迷茫到坚定、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变之路。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与创新精神,也为青年学者树立了榜样。在未来的科研征程中,高志刚将继续以知行合一的态度,探索科学的星辰大海,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来源: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