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堆镇独联村:坚持党建带侨建,打造特色美丽侨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8 17:06 3

摘要:郑栢牛是江门市新会区沙堆镇独联村人,也是一位旅港侨胞。去年,他的家人在村里盖起了一栋两层半、白色简约风的房子。“在外发展得这么好,怎么回来了?”面对别人的不解,他总是这样回复:“家乡非常美丽宜居,我想在这定居生活。”

春暖花开,大坑里的桂花香飘进了郑栢牛老家的庭院。

郑栢牛是江门市新会区沙堆镇独联村人,也是一位旅港侨胞。去年,他的家人在村里盖起了一栋两层半、白色简约风的房子。“在外发展得这么好,怎么回来了?”面对别人的不解,他总是这样回复:“家乡非常美丽宜居,我想在这定居生活。”

独联村是著名的侨村,常住人口约3380人,旅外侨胞却有8000多人,可谓“海内外两个独联”。村子不仅在上世纪80年代就建起了侨联大厦,还现存不少侨胞捐赠的建筑设施,比如异国风情的灵菊公园、“文质彬彬”的竹林书室……

依托富饶的自然生态和侨乡资源禀赋,独联村近年先后获得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江门市红色美丽侨村等称号。 该村还于2023年入选广东省首批“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典型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73万元,同比增长12.8%。

“侨”见朋友圈

“看,这外立面铺设的是色彩缤纷的葡式瓷砖!”指向村子一栋洋楼,独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新庆兴致勃勃地介绍,“这是澳门非遗(金燕澳葡食品)加工项目,由侨胞林振沛投资500万元打造,主要用于食品生产和展示。他们在澳门现有5家分店,做这个项目主要是看中内地市场和支持乡村振兴。”

独联村水运交通便捷,一头走向江门,一头走向澳门,更因河海环抱,历史上多被称为“独洲”。林新庆还记得小时候坊间流传的一句话:“澳门有得卖,独洲就有得卖。”可见,两地无论是地缘,还是人缘,都源远流长。

独联村侨胞众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心怀桑梓,多年来累计筹集2000多万元,为家乡兴建修缮闸楼、祠堂、道路、医院、学校、公园文体中心等。“我们成立了乡亲联谊会,架设与海内外侨胞的沟通桥梁,动员更多侨胞侨智侨资参与‘百千万工程’。”林新庆说。

传承近百年的《独联侨刊》,则是侨胞们的“集体家书”。《独联侨刊》曾获评广东省优秀侨刊乡讯,办刊经费来源于侨胞和热心人士的捐助。“村内不少退休老师、退休干部无偿加入独联侨刊社,我们的老书记是现任社长。”独联村党总支副书记刘惠贞说。

时至今日,以侨为“桥”仍是独联村的发展“法宝”。比如,探索党建引领下的“村企共建”模式,吸引侨胞投资家乡、输送人才,打造弹性上班的“富民工坊”,走出“车间在村、家门口就业、村民增收”的新路子。其中,利都制衣厂自启用以来,已为独联村50多名妇女提供就业岗位。

以建“侨家”聚“侨心”,独联村正推进修缮侨联大厦打造村级侨史馆,同时,升级改造碉楼文化广场等,将“侨”味融入闸、亭、祠、园、楼等多种元素,让乡愁有迹可循。随着侨胞“朋友圈”的效应不断扩大,独联村侨史馆建设还吸引了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博士林发钦参与。

“我们在努力发动澳门乡亲林国杰回乡建设‘沙堆优品馆’并投资陈皮加工直播项目,发动库拉索乡亲林锐兴回乡设立外贸进出口公司……”林新庆细数着独联村凝侨心、汇侨智、聚侨力的计划与举措。

吃上“生态饭”

独联村的牌坊是八柱擎顶双层楼体,官墙碧瓦,自成一景,楼内对联“独特风光阎闾永谱青青曲,联翩思绪桑梓常牵赤子心”,巧妙地将村名嵌入。

“独特风光”的确不假。

独联村的有基路,拉美风迎面扑来。笔直的街道,两旁遍植高崇的大王椰子树,就像两排守护卫士。村民说,以前有不少人被“卖猪仔”去古巴谋生,这树正是古巴的国树。烟墩山之下,有一片百年竹林,粉单竹抱团而生,如剑出鞘,直冲云霄,织出一洞青枝翠叶的天地。

移步至大坑里,氧离子扑面而至。长达280米的“榕树绿道”,枝叶繁茂,盘根错节,连成一片。村民说,这里被誉为“陆地小鸟天堂”,其中10多棵树年轮已逾150年,被列入古树名木。

依托众多“独特风光”,独联村近年吃上了“生态饭”。

“我们打造了4000多平方米的大坑里古榕树群公园,还引入投资超1亿元的椰林民宿文旅项目。”林新庆透露,项目串联周边黑美山公园、仙娘庙公园、原始竹林等生态资源,深挖林氏祖祠、锅耳祠堂、华侨旧民宅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侨乡特色的人文生态风貌带。

好山好水还孕育出独联村的水产养殖产业。去年,独联村全力激活4500多亩鱼塘潜力,发展规模养殖澳洲蓝龙、南美白对虾、罗氏虾、腊鱼、桂花鱼等,水产养殖总产值超7700万元,鱼塘发包收入增长29.8%。

增强乡村产业造血功能,独联村还有诸多探索——利用村内100多亩码头用地,谋划建设公共码头;与佛山华基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对接,计划在大坑里引入农业产业园项目;引入农文旅业态,串联古榕树群、竹林、鱼塘、水稻田等资源,打造耕樵读园研学基地……

去年,独联村党员、群众携手种下千棵树,打造了“人大林”“青年林”“侨林”等系列主题林。“好生态和侨文化,是独联的‘根’和‘魂’,也是独联加快实现富民兴村的‘撒手锏’。”林新庆说。

调研手记

用好侨资源这个“外挂”

独联村的不少道路建筑、公共设施,都有“粤侨捐”的编号。放眼全市乃至全省,拥有这般“含侨量”的村庄,为数不多。可以说,广大的海内外侨胞是独联村发展路上最具优势、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那么,如何用好侨资源这个“外挂”?

独联村已经“玩得很溜”:摸清侨情,建侨资源档案;文化为媒,打造“侨村IP”;经济赋能,推动侨资返乡;公益共建,凝侨心聚侨力;情感联结,侨史馆为“侨家”……未来,还将引入更多侨资项目,建成侨乡文旅示范点,逐步形成“侨文化+侨经济+侨公益”可持续发展模式。

独联村还有更多“高阶玩法”可参考。远的有福建晋江梧林村,修复600年侨乡古厝,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迎来超800万客流量;近的有华侨特色村落——广东开平仓东村,其仓东遗产教育基地获评为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十个优秀推荐案例之一......

独联,这个600余年的生态侨村,未来可期。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