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投资故事汇:“东坡居士”苏轼的开源节流之道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8 18:31 2

摘要:苏轼,这位文学巨匠的形象,往往被定格在诗词歌赋的辉煌之中,然而,他在生活中的智慧和对财务管理的独到见解同样值得称道。不同于部分不食人间烟火的文人墨客,苏轼更接地气,他不仅在文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日常生活中也展现出了卓越的理财技能。

2025年3月31日,星期一

三月初三 乙巳年 己卯月 己亥日

“东坡居士”苏轼的开源节流之道

苏轼,这位文学巨匠的形象,往往被定格在诗词歌赋的辉煌之中,然而,他在生活中的智慧和对财务管理的独到见解同样值得称道。不同于部分不食人间烟火的文人墨客,苏轼更接地气,他不仅在文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日常生活中也展现出了卓越的理财技能。

“乌台诗案”后,苏轼从一位有望成为宰相的廊庙之器,一朝沦为戴罪之身,不仅没有实权,甚至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监视。

苏轼处境艰难,他微薄的俸禄要养活一个多达20余人的大家庭,更是力不从心,难以维系。他的财务状况,用“捉襟见肘”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正如他在《寒食雨(其二)》所描写的一样:“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也拟哭途穷,死灰飞不起。”苦雨凄风,漏屋空厨,破灶湿柴,满满的穷愁与失意。

尽管身处逆境,苏轼并未被生活的艰辛所击垮。在黄州的岁月虽然清苦,但他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苏轼采取了一种颇具特色的“节流”策略来管理财务,在《答秦太虚书》中,他这样描述自己在黄州的理财方法:“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即控制每天的开销,每个月,苏轼都会将自己的俸禄——4500文钱,仔细地分成三十份,每份作为一天的开销,并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房梁上。每天早晨,他用画叉挑下一串作为当天的费用,取完就把叉子藏起来,并在屋里放一个大竹筒,存放每天剩下的钱,用来招待客人。

但苏轼知道,单纯的“节流”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他开始寻求“开源”之道。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从当地衙门申请到了数十亩的废弃荒地。于是,这位昔日挥毫泼墨的文学巨匠,谦逊地向农人学习,脱下了长衫,换上短衣,带领全家人一起开荒种地。他们不仅成功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还逐渐有了盈余,甚至开始着手建造自己的居所。苏轼在这份简朴而充实的生活中找到了乐趣,他自称为“东坡居士”。“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不到一个月,先前播种的麦苗已成青青一片,苏轼喜悦之余不忘对农人表达感激:“得饱不敢忘”。

东坡居士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在经济逆境中如何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理财哲学。他将每月俸禄细分为三十份,每一份都严格控制在预算之内,这种对日常开销的精细管理,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制定预算并严格遵守的重要性。即使在物质充裕的当下,适度的节俭仍然是理财的重要一环,通过减少非必要的开支,可以为未来储备更多的资金。

苏轼不满足于节流,而是主动寻求开源之道,通过开荒种地增加收入。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借鉴他的做法,除了本职工作外,还可以通过兼职、创业等多种方式来拓宽收入来源,降低对单一收入的依赖。

在理财的道路上,既要有节流的谨慎,也要有开源的进取;既要有预算的规划,也要有应急的准备。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的波动中保持稳健,如同苏轼在黄州的岁月里,以智慧和坚韧应对生活的挑战。

整理自:中国经济网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