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四川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工作机制的建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8 18:53 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青少年群体的法治素养是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青少年群体的法治素养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指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格局中,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近年来,各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广大青少年法律素质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青少年法治教育仍存在着师资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充分不均衡;法治教育缺乏整体规划,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学校法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健全,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机制还没有形成;师资、教育资源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

一、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工作机制仍存短板

(一)城乡发展差距致使法治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从师资配置来看,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比例偏低,而乡村学校法治教师的学历层次与专业素养整体低于城市学校。《四川省教育厅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披露,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中小学法治课专任教师达到8600余人,占比为25%。但在乡村地区,专职法治课教师比例还很低,大多由音体美教师甚至后勤人员兼职。就教育资源而言,四川省230个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以及116个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基地绝大多数设立在地级市以上城区。

(二)学段衔接不畅致使法治教育体系构建困难

教育部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统筹规划大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程,统编统用《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六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设置法治教育专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设置法治教学模块;中职和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然而,各学段法治教育体系仍各行其是:不同学段之间法治教育内容缺乏有效衔接,存在重复教学或教学断层现象;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倡导多样化,但各学段之间未能形成递进式、互补式的教学方法体系。此外,大中小学之间在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方面缺乏协同合作,高校丰富的法律实践资源难以惠及中小学。《四川省教育厅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指出“中小学的法治实践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学生主动参与性不足。”

(三)部门协作缺失导致法治教育力量聚合乏力

全省各地区积极探索部门协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模式。省教育厅与省检察院联合开展“检教同行 共护未来”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但整体来看,部门协同尚无刚性的制度安排。各部门之间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往往各自围绕自身的职能目标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各部门拥有的法治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共享。司法部门的法律援助资源、公安部门的安全法治宣传资源、法院的案例资源等,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利用,无法为青少年提供全面、系统的法治教育服务。

二、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三维协同”的工作机制(一)构建城乡资源共享桥梁,推动法治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搭建城乡法治教育资源云平台。由教育部门牵头,整合城乡学校的法治教育资源,包括优秀法治课程、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等,借助“互联网+教育”技术,搭建城乡法治教育资源云平台,实现资源的线上共享。同时,定期组织城乡学校教师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促进城乡教师共同成长。

二是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行动。以支教和师资交流机制为基础,城市学校选派优秀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前往乡村学校支教,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教师培训等方式,助力乡村学校提升法治教育水平。乡村学校选派教师到城市学校跟岗学习,提高教学能力。此外,组织城乡学生共同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联合法治实践活动,拓宽乡村学生视野,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加大乡村法治教育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学校法治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配备必要的法治教育教材、图书、多媒体设备等,建设专门的法治教育教室,为乡村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立乡村法治教育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乡村学校开展法治教育活动、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建设等,缩小城乡法治教育硬件差距。

(二)打造大中小学衔接链条,构建法治教育一体化系统

一是制定一体化法治教育课程标准。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团队,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法律需求,制定大中小学一体化法治教育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课程内容连贯且呈递进式。小学阶段注重法治启蒙,以生动故事、游戏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基本法律常识;中学阶段系统学习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培养法治思维;大学阶段侧重法律专业知识学习和法律实践能力培养。

二是建立教学方法协同创新机制。组织大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学方法研讨会,鼓励各学段教师分享经验与方法。针对不同学段教学特点,探索形成互补式教学方法体系。小学采用情景教学、故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中学运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开展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教学,提高法律实践能力,各学段教学方法相互衔接、层层递进。

三是加强法治教育实践联动合作。高校凭借法律专业优势,与中小学携手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法律专业学生为中小学开展法治讲座,辅导法律知识竞赛;组织中小学学生参观高校法律实验室、模拟法庭。同时,大中小学共同参与社区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社会法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法治实践能力,通过同伴教育实现代际激励和自我教育。

(三)优化部门协同合作网络,增强法治教育整体效能

一是完善少年法学院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各县区少年法学院建设单位的职责分工,制定详尽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各成员单位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对工作积极、成效显著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单位进行问责,推动少年法学院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工作平台。

二是整合部门法治教育丰富资源。建立司法、公安、检察院、法院、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法治教育资源共享库,资源类型涵盖案例资源、宣传资料、培训师资信息等。针对案例资源,对司法部门的法律援助案例、公安部门的治安管理案例、法院的审判案例等进行系统分类与整理,以适应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同时,建立资源定期更新机制,确保共享库内的信息保持时效性。此外,搭建便捷的资源检索平台,方便学校和其他部门快速获取所需资源开展法治教育,避免资源重复建设与浪费,为青少年提供更全面、系统的法治教育服务。

三是联合打造法治教育活动品牌。各部门围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与关键环节,联合打造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品牌。司法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法治教师培训;公安部门与学校联合开展校园安全法治宣传;检察院与共青团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等。通过联合活动,凝聚工作合力,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他山之石: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协同的实践及成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学学科,一直以来坚决贯彻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育人理念,持续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代际赋能的工作机制,打造“聚力守‘未’,同伴‘童’行”的育人品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全面协同的工作机制

一是一体多元。以区少年法学院为工作平台,在区党委的集中领导下,在区关工委和区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下,由高校法学院负责少年法学院的日常工作,由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教育局、律师事务所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区属所有中小学协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

二是资源汇聚。充分发挥区党委、关工委和司法行政机关政治引领、资源协调的功能,充分挖掘高校法学师生法治教育的人力和智力资源,有效实现公检法司与教育部门法治教育的集中与协同,积极引入律师事务所和社会公益组织等社会资源,以实现平台、人力、资金、功能、目标的统一与集成。

三是学用并举。坚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倡导同伴教育,探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治教育新做法。创造性地遴选大学生志愿者担任中小学“法治辅导员”,在普法过程中树立法治理想、坚定法治信仰、夯实法律基础;开展中学生模拟法庭、法律辩论、法律知识等比赛,在学法用法过程中营造法治氛围、感知法治力量、养成法治思维;鼓励小学生参加法治征文、书画、情景剧等活动,在形式丰富的比赛中学习法律知识、感受法律威严、领略法治魅力、培育法治初心。

四是目标集成。坚持青少年法治教育理念、目标、任务、路径的融合与集成,实现关工委关爱青少年、司法行政部门领导法治建设、大学法学专业立德树人、中小学德法课程教育改革、政府部门“谁执法谁普法”等目标和职能的体系化,最大限度推动成本有效控制、资源有效汇聚、目标有效集成,同时实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多元、立体、多维,增强法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五位一体”的工作成效

1. 打造“一个集成高效的法治教育平台”。推动少年法学院的实体化运行,设置少年法学院办公室,招聘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年度计划安排、日常事务推进和部门工作协调。

2. 培育“一支优势互补的法治教育队伍”。以“法治副校长”为基础,提升公检法司实务专家和高校法学理论专家主导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稳定性、专业性、互补性;开创“法治辅导员”工作机制,推动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同行同伴;聘任大学生担任“法治志愿者”,探索“高校法学资源进社区”模式。高校理论专家持续三年时间对区中小学100余名德法课教师开展月度教学培训共计27场,“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法治教育师资水平。

3. 建设“一批保障有力的法治教育基地”。依托高校基础教育集团,在法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率先在附属中小学建设法治教育基地,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有力实践支持,反哺并支持法治教育实践模式创新。

4. 推出“一批影响深远的法治教育成果”。围绕青少年普法核心工作,组织出版了一套青少年普法读本、编写了一套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教材配套课件、申报了一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拍摄了一组普法微视频、录制了一辑普法广播剧、完成了一项专门研究课题、发表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

5. 构建“一种全面革新的法治教育模式”。坚持党建引领、校地融合、资源协同、目标集成建设理念,聚焦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目标,探索参与式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工作法。

(作者:徐骏,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程薪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法学1班学生。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FXB004)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