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是第十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今年的主题为“抓早抓小抓关键,更快降低近视率”。随着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峻(据报道,2024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是51.9%),科学防控近视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今天,让我们聚焦这场“视力保卫战”,
2025年3月是第十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今年的主题为“抓早抓小抓关键,更快降低近视率”。随着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峻(据报道,2024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是51.9%),科学防控近视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今天,让我们聚焦这场“视力保卫战”,用行动守护孩子们眼中的星辰大海!
近视防控刻不容缓
为什么强调“抓早抓小抓关键”?
随着近视低龄化的加剧,近视防控刻不容缓。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不仅可能存在视网膜脱落、青光眼等致盲风险,还会使孩子的生活与未来受限(飞行员、航天员等职业对视力要求严苛),成为理想道路上的“绊脚石”。但近视是可防可控的,因此“抓早抓小抓关键”非常重要!
抓早:0-6岁是视力发育关键期,及早干预可大幅降低近视风险。
抓小:小学阶段是近视高发期,需通过科学用眼习惯、户外活动等延缓近视发展,关注细节呵护视力。
抓关键:家校医社协同发力,从用眼环境、行为习惯、健康管理等核心环节切入。
破解近视密码:科学防控三步走
给眼睛“放个假”
“20-20-20法则”: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眺望20英尺(6米)外20秒,缓解睫状肌疲劳。
每日户外“充电”:自然光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过度增长。让孩子到户外阳光下度过更多时间,每天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降低近视发生率。
拒绝“屏幕围城”: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打造护眼“黄金三角”
正确坐姿:“一尺一拳一寸”口诀记心间(眼距书本一尺,胸离桌沿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科学照明:读写应在采光良好的环境中进行,避免手部阴影遮挡书本。桌面的平均照度值不应低于300勒克斯(lux),并结合工作类别和阅读字体大小进行调整。不在光线过暗或过强的环境下看书写字,以避免眩光和视疲劳。
营养与睡眠:给孩子多摄入胡萝卜、蓝莓、深海鱼等富含叶黄素、维生素A的食物。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阶段学生8个小时),有助于近视的防控。
专业干预“踩刹车”
定期视力建档:每3-6个月进行专业视力检查,定期检查孩子的视力、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眼底等,早发现早干预。
个性化矫正方案:框架眼镜、离焦镜片、角膜塑形镜(OK镜)、药物(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手术等需在医生指导下科学选择。
警惕伪科学:按摩仪“治愈近视”、针灸降度数等宣传均为误区,防控需循证医学支撑。
家校医社协同:构筑视力“防护网”
家庭责任:家长应当了解科学用眼护眼知识,以身作则,带动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关注孩子视力异常迹象。了解到孩子出现需要坐到教室前排才能看清黑板、看电视时凑近屏幕、抱怨头痛或眼睛疲劳、经常揉眼睛等迹象时,及时带其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遵从医嘱进行科学的干预和近视矫治。
学校行动:调整课桌椅高度,改善视觉环境,坚持眼保健操等护眼措施,严控作业时长,定期轮换座位,强化户外体育锻炼,定期开展视力监测。
(图: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眼保健科主任杜婉丽正在教孩子们正确做眼保健操)
医院检查:眼科医生要为孩子提供专业的视力检查和诊断服务,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防控方案。同时,医疗机构要加强对近视防控技术和产品的研究与推广,为社会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控手段。
社会支持:社区增设户外运动空间,医疗机构开展公益筛查,媒体传播科学护眼知识。
(图:杜婉丽主任走进校园,为玉门市中学学生开展学生近视防控科普讲座)
光明未来,始于当下。近视防控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持久战,它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折射出教育理念与生活方式的变革。让我们将科学的护眼意识融入日常,让每个孩子都能用明亮的双眼,看清书本上的字迹、远山的轮廓,更看清未来的无限可能!
来源:甘肃省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