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转移、更换“马甲”,赢得了全球化下半场竞争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8 19:15 2

摘要:实际上,全球产业链从未停止流动。从欧美到日韩,从中国到东南亚,每一次迁徙都伴随着成本红利的消长与地缘政治的博弈。

“不出海,就出局”,这句话几乎是制造业这两年最响亮的口号,也埋藏着中国企业最现实的生存焦虑。

实际上,全球产业链从未停止流动。从欧美到日韩,从中国到东南亚,每一次迁徙都伴随着成本红利的消长与地缘政治的博弈。

但核心问题或许是,我们如何出海?要出怎样的海?

当前,全球贸易正经历最复杂的变化,一面是中国企业面临关税围剿和成本飙升的双重绞杀,一面是大洋彼岸的关税大棒变成无差别对待、迁入国成本上升,产业链迁移似乎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循环。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的大迁移,究竟是是饮鸩止渴还是涅槃重生?中国制造的核心命脉,究竟握在谁的手中?

1

最近一则报道引发关注,跨境电商、快时尚巨头希音(SHEIN)要将30%产能搬到越南,还把总部搬到新加坡,甚至远赴伦敦上市,被人说要成英国企业了。

作为广州唯一的百强名企,却作此决策,难道要“跑路”吗?

真相,远比情绪更为复杂。

今年2月,广东海珠区康鹭新招工广场出现罕见一幕:

“薪资1万-1.5万,包吃还有带薪假!”

如此高薪,招的不是写字楼里的白领,而是熟练的制衣工们。

从全国来看,中国制造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月薪,在2023年也已经达到8661元。同一时期越南是多少呢?

——849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2480元,两者相差3倍有余。

工资水平差异之外,不对等的还有工人年龄。过去我们说中国有广大的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但现在,农民工兄弟,也老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3.1岁,其中超过三成农民工年龄达到50岁。

而越南,人口的平均年龄32.5岁,工厂工人年龄则更低,70%的工人年龄在18-30岁之间,比如TCL位于越南平阳省的工厂,全厂一千六百个工人上下,平均年龄仅25岁左右,正值青春年华。

这些反映的都是当前国内劳动力成本不可回避的上升现状。

更残酷的,还有大洋彼岸对中企的虎视眈眈。比如今年初,特朗普大手一挥,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直接导致,中国出口美国的综合税率飙升,而越南却可以在普惠制税率下长驱直入:

同一件衣服,中国出口美国综合税率25%-42%,越南仅7.3%,相差5倍;

同一台电视,中国关税21.4%,越南3.9%,相差5倍;

同一根蜡烛,中国税率超100%,越南却只是一个——0。

关税围剿和劳动力差异导致的结构性困境,让许多企业选择出走——

璨宇光电、兆驰股份、京东方等显示巨头在越南南部集聚;

中山耕耘多年的鞋业巨头宝元鞋业,在东莞厚街运作多年的绿洲鞋业等鞋履行业也开始“南迁”革命;

仅2024年上半年,越南1/3的外资项目,竟都来自中国;

此外还有光伏巨头转战墨西哥,汽车零件商落户匈牙利,数不胜数……

这些把腿伸出去的企业,都试图以“新外衣”的形式,避开关税壁垒,在大国围猎中闯出一条活路。

但问题来了,换一身“马甲”,能否解决根本矛盾?

2

西方有句老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今天,将这句话运用得入木三分的人,当属特朗普。

就在3月26日,特朗普宣布对美国进口的汽车和汽车零件征收25%的新关税。受此影响最大的是韩国、日本、德国、墨西哥、加拿大,几乎都是美国人民过去的“老朋友”。

但现在,这些国家都因特朗普团队无视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和他威胁长期建立起来的安全关系的做法而感到震惊,欧盟称“对企业不利”,德国称“不会退缩”,3月早些时候,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环球邮报》甚至为了反对美国关税战,头版“开天窗”抗议,仅刊登“强大和自由”一行大字。

特朗普政府关税战争的无差别对待,是否有一天就会作用到东南亚身上?

很有可能,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不仅是欧盟,包括部分东南亚国家,都可能会被纳入特朗普的清单中,“那些对美国有较大贸易顺差的(国家),特朗普会通过关税杠杆来处理问题。”

所以为了躲避关税围剿去进行被动迁徙,很可能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革命,因为不确定性总在增加,出海企业很难把握真正的“避风港”。

与此同时,迁入地也在产生新问题。比如曾经以低成本著称的越南,当前受投资者用地需求推动,厂房平均租金达4.5~5.5美金/平方米/月,最高地段可达6.5美金,与国内的深圳关外、东莞等基本持平。

真故研究室报道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越南北部的河内、海防、北宁、兴安、海阳等一级市场工业用地租金同比上涨7.8%,南部地区的胡志明市、平阳、同奈、隆安等地增幅为2.4%。

这场基于成本的追逐战,仿佛只是在新棋盘上重复旧困局。

3

日本家电巨头的集体陨落,早已为中国制造敲响警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结婚“三大件”——冰箱、电视、洗衣机,高品质、高价格的日本家电几乎是最炙手可热的选择。

但现在,日本电视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已是中国品牌。数据显示,2024年1-9月日本电视市场,中国大陆企业占有率已经达到49.9%。按单月来看,7月以后中企超过50%的状态一直持续。

引以为傲的日本制造,何以跌落神坛?

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正是税率、人力等成本因素驱动的产业链迁移,从低端制造环节外流,进而导致配套的研发、人才、资本随之流失,最后导致国内创新能力断层。

在索尼、夏普、三洋、松下、东芝这些曾经响当当的品牌身上,你都能看到同一条衰落路线,最后的命运也几乎都是拆解、“卖身”,在市场失去存在感,仅留小部分在半导体材料等上游环节勉强卡位。

这种 “产业迁移—技术断层—品牌消亡” 的路径,正向试图通过 “换马甲” 规避竞争的中国企业展示前车之鉴——

通过产能转移、更换国籍等“去中国化”措施去逃避围剿、降低成本,可能最后失去的可能不仅是成本优势,更是行业规则的定义权。

这也为出海企业的终极目标,给出启示。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今天,全球化不是企业国籍的消除,而应是核心竞争力的延展。

华为用5G专利突破封锁,全球市场份额不靠“总部地址”,而靠技术不可替代性;

比亚迪不需要隐藏身份,以刀片电池和垂直整合能力,同样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竞争规则;

大疆用全球市占率80%的无人机,更是证明“透明合规”才是国际信任的通行证;

当越南工厂的机器轰鸣声与东莞老厂房的招工广告交织,中国制造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候鸟式迁徙或许能赢得短期喘息,但唯有像鲲鹏般扎根技术深海,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真正翱翔。

毕竟,在关税壁垒与技术霸权交织的时代,没有永远的避风港,只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来源:财富取经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