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糕:舌尖上的文化密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8 21:23 3

摘要:在冀西北,有一座名叫蔚县的小城,2018年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冠。这里的糕,可不单单是一种食物,更是当地文化的鲜活载体。它像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自五六千年前起,独特的气候与地理环境,让高粱、黍子在这片土地上广泛扎根,蔚县的糕食文化,也

蔚县糕:舌尖上的文化密码

杨建军

在冀西北,有一座名叫蔚县的小城,2018年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冠。这里的糕,可不单单是一种食物,更是当地文化的鲜活载体。它像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自五六千年前起,独特的气候与地理环境,让高粱、黍子在这片土地上广泛扎根,蔚县的糕食文化,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一、糕里的生活变迁

过去,高粱糕是蔚县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常客。由于条件限制,只有在重要节日,黍子糕才会偶尔现身。黍子不去皮直接磨成面做成的“毛糕”,口感欠佳,既缺乏筋道的嚼劲,又不够香甜,还不耐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户殷实人家平日里就能吃到黍子糕,逢年过节更是少不了用黍子去皮后磨成的黄米面蒸制的黄糕。

在吃的习俗上,我国不同地域有着显著差异。南方人对糯米糕情有独钟,西部少数民族则喜爱糌粑。有趣的是,过年时吃糕这一习俗,却在各地暗含着相似的美好寓意。人们取“粘”与“年”“糕”与“高”的谐音,祈愿年年顺遂、步步登高。而蔚县人将糕当作每日中午的主食,仿佛天天都在迎接这份美好的祈愿。

在蔚县,“会不会吃糕”甚至成了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蔚县人的标准。当地有句略带贬义的俗语:“你会吃糕!”专门用来讥讽那些只会吃饭、不会干活的人。外地人往往对蔚县的糕望而却步,因为不会吃的人,糕会黏在嗓子里,十分难受。

吃糕最忌细嚼慢咽,囫囵吞枣吃着最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这样的笑话:有一位南方干部在蔚县吃派饭,一天中午吃糕。这位干部不会吃,主人和他说“同志,您蘸着吃。”这位干部即从炕上下了地站了起来吃,还是不会吃。弄出了笑话。

二、糕的种植与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蔚县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高粱糕和黍子糕逐渐从日常饮食中淡出,黄糕成为了主角。黍子,作为糜子的一个分支,黏性品种叫黍子,非黏性品种叫糜子。蔚县地处冀西北山间盆地,地势偏高,气候寒冷,风多雨少。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自古就以粟、谷、高粱为主要农作物。查阅清光绪《蔚县志》、明崇祯《蔚州志》以及黄绍雄先生的《代国代郡通志》等多部志籍可知,蔚县种植黍子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代,至今已有五六千年。

黍子生长周期短,且适合旱地种植,因此成为蔚县主要的杂粮和农业特产。除南部深山区外,全县各村均有种植。据1995年版《蔚县志》记载:1981年,黍子的种植面积达到26.1万亩,总产量2591万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21.6%;1977年,种植面积降至6.66万亩,总产量845万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6.95%。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种植面积逐步增加。1981—1988 年,平均种植面积为22.3万亩,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9.6%,1980年,黍子亩产达到137公斤的峰值。还有资料显示,1994年,全县种植面积为22.65万亩,总产339.53万公斤,平均亩产150公斤,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1999 年,播种面积24.17万亩,但因受灾严重,总产仅33.27万公斤,平均亩产仅13.8公斤。近年来,黍子的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

黍子

三、糕的制作工艺

黄米面由黍子去皮磨制而成,用它蒸制的黄糕,以筋道、黄亮闻名。黄糕的制作,需经过和、蒸、搋三道精细工序。和糕时,要往面里加入温水,接着用手掌反复搓揉,这个过程俗称“擦粉子”,目的是让面团达到软硬适中的状态,随后将其均匀地撒在笼布上。蒸糕从笼屉上汽开始计时,一般需要15到20分钟,时间过短,糕会夹生;时间过长,糕的口感就会变老,失去鲜度与筋道。

搋糕堪称整个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糕蒸熟后,得立刻揭开锅盖,趁着热气将糕取出,放入瓷盆里。此时,要迅速用手蘸少许凉水,反复捣按、叠折和搋揉,让糕渐渐变成均匀的圆块。最后,将圆块翻过来,在表面涂抹一层麻油,金黄发亮的面性糕就大功告成了。黄糕的制作技艺还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四、糕的多样吃法

把糕分块包糖或豆馅,捏成鸡蛋大小的圆饼状,放入油锅里炸。当糕的表面变得金黄酥软,布满油泡时,美味的油炸糕就诞生了。油炸糕外脆里软,香甜可口,堪称糕中极品,是蔚县百姓心目中理想的民俗美食。

蔚县人对糕的喜爱,早已深入骨髓。三天不吃糕,就觉得饭菜没滋没味,肚子仿佛也空落落的。外出多年的游子,一回乡就迫不及待地吃一顿糕,以此慰藉浓浓的思乡之情。离家时,他们还会带上糕面和家乡水,就为了在异乡也能尝到家乡的味道。蔚县人吃糕时,习惯先铲一块糕放在菜碗里,用筷子拌夹成小块,蘸上些菜汤后,整块放入口中咽下。因为细嚼慢咽会让糕变得愈发黏糊,反而难以咽下。

炸糕

五、糕的趣闻与讲究

蔚县人吃糕不仅有讲究,还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传说有一位妇女,满头大汗地刚搋好糕,孩子突然哭了起来。她急忙去抱哄小孩,这时,家里的大黄狗闻到糕香,跑进来叼起一块糕就往门外跑。妇女见状,赶忙用菜刀在门槛上把拉成线条的糕砍断。神奇的是,家里的那一段糕缩弹回了盆中,而外面的一段则缠到了狗嘴上。挺热的糕烫得狗满院乱跑,最后竟窒息而死。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羊倌中午吃糕时,无意中坐在一块掉在炕上的糕上。吃完饭去山上放羊,走了几里路后,羊倌总感觉不对劲,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后面拉他的裤子。他回头一看,原来是裤子上的糕拉成了线。他扯断粘在裤子上的糕线,那糕线竟然“嗖嗖嗖”地缩弹回去了。晚上回家后,那块糕还在炕上。

此外,蔚县还流传着“黄糕戏婴儿”的故事。相传有一位农家妇女临盆待产,接生婆费了好大劲,婴儿都迟迟不肯出生。大家急得手足无措,妇女的丈夫灵机一动,随手拿出一块黄糕,在产妇面前晃了晃,说道:“二小,二小,快出来吧,你看,黄糕!”话音刚落,婴儿“哇”的一声,就从母腹中出生了。这个故事虽有些夸张,却充分体现了蔚县人对糕的喜爱。

常见泡糕菜

六、糕在重要场合的寓意

在蔚县,吃糕在各种场合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家里来了贵客,炸糕是表达敬意必不可少的美食;家人外出前吃糕,寓意着一路平安;孩子外出求学吃糕,祈愿学业高升。在喜事中,糕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结婚前一天晚上,准备结婚的人要坐在放有面性糕的升子上,取“糕(高)升(生)”之意;结婚当天,男方女方都要吃糕,祈愿在未来的生活中拥有高地位;中午的宴席上,炸糕更是必不可少,象征着高朋满座。

古往今来,蔚县人将美好的祈愿寄托在糕上,形成了丰富的糕文化。小儿过满月、百岁、生日时,吃油炸糕寓意着“炸糕圆又圆,长大中状元”;闺女出嫁时,早晨吃糕讲究“安棚饸饹起轿糕,公公婆婆都不刁”。在旧时,农历正月初一中午,人们必定会吃油炸糕,以此作为新年伊始、百事圆满、步步高升的象征,还传诵着“炸糕包糖,五世其昌”“炸糕撒糖,事事吉祥”等祝福谚语。

旧俗中,出殡发丧的中午,人们也会吃油炸糕。大伙吃包糖的油炸糕,希望亡灵在地下能够安息;唯独孝子要吃包葱的油炸糕,意在提醒丧亲的子女们要清心寡欲,虔诚守孝,做到慎终追远。有些人家在农历腊月初八中午吃油炸糕,以此表达对佛祖释迦牟尼的追念。

在日常生活中,蔚县还流传着不少与糕有关的俗语,如“黄糕摊鸡蛋,赛如活神仙”“吃不了糕,就降不了妖”“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鸡爪子泡糕,赖菜一道”“不为那半升面,为的是那块糕”“吃了黄糕泡肉,啥话也不说啦”“黄糕肉菜,心宽体泰”。这些俗语,生动地体现了蔚县人对糕的喜爱。

糕文化作为蔚县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更折射出蔚县人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俗。从田间的黍子到餐桌上的美味,蔚县糕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见证着一代又一代蔚县人的生活变迁。

来源:张垣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