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都看不到什么狗男女了……

360影视 2024-12-02 23:38 4

摘要:在厨房,做家务事时,最适合听书听播客。散步时,倒是容易分心。毕竟,走在路上,眼睛很容易就被周围的风景和人事物吸引,耳朵就分心了。

很喜欢访谈类、谈话类节目。《圆桌派》、《十三邀》、《第一人称复数》等等,都喜欢。

还有播客。

访谈类节目适合投屏到电视上,窝在沙发里看。

在厨房,做家务事时,最适合听书听播客。散步时,倒是容易分心。毕竟,走在路上,眼睛很容易就被周围的风景和人事物吸引,耳朵就分心了。

听书听播客,一般用1.4倍速。有的嘉宾语速快,用倍速就有点“抢话”,比如毛尖老师,快人快语,讲话语速就特别快,再用倍速听就跟机关枪一样。

一直以为毛尖是笔名。最近听播客,毛尖和鲁豫对谈,才知道毛尖是她的本名。小时候她很讨厌父亲取的这个名字,总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被同学嘲笑。中学时代,她写自己的理想是当作家,也被同学笑话,意思是“她还想当作家?”后来她一路读到博士,写专栏写影评,回母校教授英国文学,真正地成了作家、教授、影评人。

节目中,毛尖老师带着遗憾说:“现在大学校园里,凌晨三点都看不到什么狗男女了……”

我一边洗碗,一边笑起来。

也许是互联网带来的变化。过去,男女情侣必须要写信、见面。《小巷人家》里,林栋哲大学挂科,寒假提前回学校补考,庄筱婷陪他一起,俩人深更半夜裹着被子坐在操场边的排椅上……是毛尖老师大学时代经历的景象吧。

现在,人和人,甚至“狗男女”都不需要靠线下见面就能联络,过去是短信,现在是微信,视频一下就当见面,就能满足情绪价值。

年轻人婚育意愿越来越不强烈,跟时代有关。如果想要下一代还能恋爱结婚生子,就一定要鼓励他们走出家门,与人交往,产生互动。不然,没戏。

毛尖和鲁豫都是70后。一个曾在香港读博,一个在凤凰卫视工作,俩人都是在香港期间,疯狂“看片”的。

毛尖老师跟学生说,如果你看片量没有5000部,不要写影评。

所以我不敢写影评,只写观后感。

《新周刊》访谈余秀华那期节目视频节目,主持人太好了。

特意回看了一下主持人介绍,是副总编吴慧。

她问余秀华被大牌邀请,比如参加时尚芭沙活动之类,“这些活动邀约你,会不会让你觉得他们把你当成一个……”

她顿了一下,我跟着猜测她的问话,甚至担心她会问出什么“不礼貌的”“冒犯的”话语,比如“脑瘫”、“残疾人”之类。

只见吴慧略一沉思,问出一句:把你当成一个显示人文关怀的符号,会不会?

这样的提问,太高明了,很有智慧。

余秀华的回答也好。她说:他们邀请我,是把我当成在这个时代还有点性格特征的诗人。

还是《新周刊》的这一期访谈里,余秀华回答提问,有个问题“你最想回到哪个年龄,跟当年的自己说句什么话?”

她略一想,说:最想回到19岁,告诉自己不要跟那个傻B结婚。

余秀华真是一点也不装。谈到跟杨槠策的那一段经历,主持人问她是缪斯女神,也是女神经病(没有贬义)。骂起人来,更像个农村泼妇(没有贬义)。

做个神经病或者泼妇也挺好的。

木心说过:坏人说我坏,我感到恢复了名誉。

主持人问余秀华:你跟杨槠策的那一段感情,好像有一点阻挡了你的写诗的才华,现在这个状态有没有改变?你现在好像连提都不提他了?

余秀华说:这个人,现在对我已经没有影响了。提到他我祝他早日去死。(余大笑)我不像那些善良的女人,什么分手还能做好朋友,我去他的,我希望他早点死掉,这个人太恶了……

爱则欲其生,恨则欲其死。

余秀华真的帅真,真实,不装。

她在诗中写道:而花还是不要脸地在开/你看到这首诗说明/我还臭不要脸地在活。

喜欢谈话类节目和播客的原因,像读书一样,能照见自己,能理解别人。

来源:内涵污贼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