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吗?那些坑坑洼洼的痕迹,不仅是宇宙旅行的“纪念章”,更是月球“抖腿”留下的“后遗症”。没错,月球也会发生地震,科学家们称其为“月震”。这个看似遥远的天体,内部竟然比我们想象的活跃得多!摘要:你见过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吗?那些坑坑洼洼的痕迹,不仅是宇宙旅行的“纪念章”,更是月球“抖腿”留下的“后遗症”。没错,月球也会发生地震,科学家们称其为“月震”。这个看似遥远的天体,内部竟然比我们想象的活跃得多!
1969年,当阿波罗11号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留下人类第一个脚印时,他脚下的土地正被一台精密仪器默默守护。这就是人类首次登月时架设的月震仪。此后,阿波罗任务把6台月震仪陆续放置在月球表面的不同区域,它们共同组成了监测网络。这些仪器作为月球的“听诊器”,从放置至今共记录了1万余次的月震活动,为我们揭开了月球“内部脉动”的神秘面纱。 月球上没有水和空气,为什么还会“抖”呢?其实呢,月震的“导火索”主要有这三种:
太阳和地球的“拉扯”:潮汐会改变地球海岸线,在太阳和地球的引力的共同作用下,月球内部也会产生应力,引发周期性震动;
陨石“敲门”:1972年,一颗重达1吨的陨石撞击月球背面,竟引发了3.5级月震,相当于地球上的中等地震;
月球的“自我调整”:月球会逐渐冷却收缩下,地壳因此发生形变,将内部的应力释放出来。
如果把月震比作“慢动作地震”,那它确实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它频率低但持续久。地球每年会发生数以百万计的地震,而月震每年仅会发生1000次左右,但小震级的月震足以让月球硬岩层持续震动数分钟之久,远超地球软岩层的反应;
它震源深且能量大。月震波有很大的威力,它能轻易穿透月球700-1000千米,而在地球上,地震的震源通常也不过不足100千米。最深的月震能持续超过3小时,能量衰减也比地球上慢10倍;
它环境更“安静”。大气和海洋干扰不了月球。月震仪能在“真空”中捕捉信号,每年能记录600-3000次的微小震动。
月震背后的科学密码
月震研究给月球做“CT扫描”。通过分析月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发现:月球的内部由这三层组成:外壳、中间层和内核。
内核并没有完全固化,但也比地球得液态内核稳定一些;月球的“活跃周期”尚未结束。月球在持续萎缩,地壳的应力仍在不断积累,月震发生的次数超过我们的想象;月震与地球地震存在“神秘联系”。日本科学家发现,潮汐变化是由月球引力引发的,而这一变化有可能影响地球地壳应力的分布,甚至引发地震。
月震研究在于对科学的探索,也是人类太空生存的关键所在。建站挑战:月球基地需要抵御频繁的月震,工程师正在研发一种柔性材料与智能结构,让建筑像“弹簧”一样吸收震动; 能源新解:月震波能量若能被有效利用,或为月球基地提供可持续能源;中国力量:嫦娥六号、七号被委任正携带月震仪,绘制更精细的月球“心跳图谱”,为我们揭开更多的内部秘密。
月震,这个宇宙级“微震”,正用它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月球并非我们所想的“死寂星球”,而是仍在呼吸的另一个神秘世界。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或许会有一天,我们能真正读懂月球的“心跳”,甚至借月震之力,点亮人类深空的未来。
来源:星河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