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黄妈”从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头顶北大硕士的耀眼光环,她本可以在众多热门行业中轻松谋得一席之地,结果她竟选择了食堂阿姨这份平凡的工作。
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北大硕士往往都在光鲜亮丽的写字楼里,做着充满挑战的前沿行业。
然而,26岁的“黄妈”却打破常规,披上食堂围裙,转身成为北大食堂的一员,干着从早上站到下午的体力活儿。
那么, “黄妈” 究竟经历了什么?是什么促使她做出如此惊人的选择?是一时冲动,还是另有隐情?
2022年,“黄妈”从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头顶北大硕士的耀眼光环,她本可以在众多热门行业中轻松谋得一席之地,结果她竟选择了食堂阿姨这份平凡的工作。
黄妈并非一开始就打算在食堂发展,她先是在央媒开启实习生涯,在那里,她接触到媒体行业的快节奏,领略到新闻工作的独特魅力。
然而,央媒的实习经历只是她职业探索的一个阶段,“黄妈”又盯上了互联网行业,并顺利踏入大厂实习。
在大厂,周围是忙碌的身影,就连空气中弥漫着竞争的气息,每个人都在为完成KPI而绞尽脑汁,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黄妈”喘不过气来。
每天清晨一睁眼,黄妈就要紧盯微信,生怕错过任何工作信息,一整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她被各种任务和指标推着走,失去了对生活和工作的自主掌控感。
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黄妈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抗压能力以及应对未知状况的心态,并不适合大厂的激烈竞争,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开始重新思考职业方向。
与大厂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充满烟火气的北大食堂,当她走进食堂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听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感受到工作人员之间质朴的交流时,一种别样的感觉涌上心头。
她看到了这个看似平凡岗位背后的潜力与价值,毕业之际,黄妈经过深思熟虑,投递了餐饮管理生岗位,并主动申请先到一线锻炼,和食堂阿姨们一同工作。
初入食堂,“黄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过去,她习惯了坐在书桌前,做一些脑力劳动,如今却要从早到晚站着,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每天,她的工作从打汤、打粥、打豆浆开始,面对一个个装满食物的巨大不锈钢桶,黄妈从早到晚,几乎没有坐下休息的时间,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高峰期时,还要应对源源不断的学生,打饭、收拾餐桌,一刻不得闲,一天下来,他累的腰酸背痛,双脚肿胀,身体的疲惫让她几乎难以承受。
除了身体的劳累,庞大的切菜工作对她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案板上,黄瓜、生菜堆积如山,还有那让人望而生畏的辣椒。一上午,黄妈可能就要处理一整筐辣椒,辣椒的辣度远超想象,常常辣得她双手红肿。
即便如此,她只能默默忍受,等待第二天刺痛感慢慢消退。
尽管这份体力活十分辛苦,但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相比,黄妈发现,身体的疲惫只要睡上一觉,或是利用周末多休息休息,便能恢复。
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心态,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她深知,每一份看似平凡的工作,都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
其实“黄妈”之所以这么吃苦耐劳,和她的家境有很大关系。
黄妈出生在湖南的农村,父母都是公交车司机,在当地,能考上北京的重点院校,简直是凤毛麟角。
黄妈凭借高考607分的优异成绩,政府还特意奖励了5000元,她的成绩为父母赢得了荣耀,她也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当黄妈选择留校成为一名食堂阿姨时,父母的心情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在他们眼中,北大硕士去做食堂阿姨,无疑是大材小用,甚至还有点丢人。
毕竟在大多数人眼里,食堂阿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是一个苦力活,和农民工、服务员、搬运工没什么区别,也拿不出手。
所以,每当有人问起“女儿回来啦,是在北大工作吧”,她的爸爸总会回答“对对对”,在旁人的认知里,在北大工作,自然是当教授或者老师这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但“黄妈”没有被外界的声音左右,她坚信,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能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好的选择。
不过现实是残酷的,原本这份工作的工资并不高,也不会因为黄妈的高学历而增长,目前她每月工资大概五六千块钱。
父母担心女儿的收入不够稳定,更心疼她吃苦受累,毕竟,餐饮行业和他们开公交车一样,工作辛苦、收入有限,他们不希望女儿重走自己的老路。
但黄妈却有自己的想法,她对当下的工作感到满意,因为这背后有着长远的规划,她的目标是成为食堂经理,而在学校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先从管培生做起。
做管培生,就意味着要在一线轮岗,从最基础的食堂阿姨干起,黄妈坚信,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实现心中打造健康食堂的梦想。
另一边,她的很多同学也早就就业了,黄妈表示他们毕业后的工资,最低也有一两万的月薪,不过黄妈并不羡慕。
她从一开始就清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同学的收入与自己并无关系,她始终认为,每条人生道路都有其独特的幸福。
在黄妈心中,自我内心的和谐与满足,远比工作是否体面、赚钱多少更为重要。
当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道路上迷失自我,陷入焦虑和迷茫时,“黄妈”却在食堂的烟火气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她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职业选择。或许,我们都应该放慢脚步,审视内心的需求,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自洽与安宁。
来源:生活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