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用上“黑科技”!看中化农业MAP保护性耕作落地华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9 01:10 3

摘要:保护性耕作是有效保护农田生态、提升综合效益的先进农业技术,对于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面临制约因素的华北平原冬小麦种植区域,这项技术更应大力推广。3月27日—28日,第四届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交流研讨及现场观摩活动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成功举办。

保护性耕作是有效保护农田生态、提升综合效益的先进农业技术,对于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面临制约因素的华北平原冬小麦种植区域,这项技术更应大力推广。3月27日—28日,第四届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交流研讨及现场观摩活动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成功举办。

桓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玲

“这次活动对我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生产固碳减排、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桓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玲表示,以此为契机,桓台县将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先正达集团中国可持续转型副总监姚芳

先正达集团中国可持续转型副总监姚芳关注到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她介绍,根据先正达集团中国对全球小农户的一项调查,约72%的农户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表示担心,希望寻求应对措施。“答案就在土壤。”姚芳指出,一个健康的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可以帮助作物更好地抵御气候变化,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实现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保护土壤。“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先正达集团中国希望成为中国农业绿色低碳的引领者。”姚芳呼吁现场种植大户们一起加入到这项事业中,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共同助力中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华北平原地区意义重大

一直以来,地下水灌溉冬小麦导致华北平原地下水过度开采、水分养分利用效率偏低、土壤健康水平下降、种植成本居高不下等严重的水资源、生态和地质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通过周年作物秸秆覆盖、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镇压工作,将土壤侵蚀和机械扰动降到最低,实现保护和培育土壤的耕作模式。“这也是解决华北平原水资源和生态问题的技术途径之一。”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说道。

中化农业MAP华北大区小麦作物解决方案经理王云超

中化农业MAP华北大区小麦作物解决方案经理王云超也表示,面对当前投入成本高、灌溉压力大、土壤板结严重,以及干旱冻害等种植痛点,华北平原亟须推广一款节本、保水、培肥、可持续的新型冬小麦耕作栽培技术,这便指向了小麦免耕播种技术。

2020年,先正达集团中国携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农业大学等发起“润田”项目,在华北平原开展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利用先进的免耕播种机优化秸秆管理,降低水分蒸发损失,在保证作物丰产、农民增收的同时,提高小麦—玉米两熟区水资源和养分利用效率,促进土壤健康和农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王云超介绍,截至2024年,先正达集团中国在华北区域推广冬小麦保护性耕作面积累计超过3万亩,免耕播种的效果得到不断验证,种植大户也越来越认可,保护性耕作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据悉,在沧州黄骅,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已经作为盐碱地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方案。

“小麦的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地区意义重大。”李保国总结道,经过“润田”项目近年来的实践,冬小麦免耕栽培具有保水、培肥、丰产、增效、减排,以及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效果,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机赋能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法宏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法宏介绍了保护性耕作在山东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的技术实践。他表示,在传统的小麦—玉米生产中,连年的机械旋耕导致土壤耕层变迁,犁底层上移加厚,不利于小麦根系下扎与土壤蓄水保墒。经过多年多点的保护性耕作实践之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作物产量增加8%以上,种植成本降低20%以上,作物抗逆性也明显增强。

中化农业MAP华北大区市场运营部副经理蒋鹏

机械化作业是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先正达集团中国将农机和农艺技术深度融合,大力推广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升级国内免耕播种技术的同时,积极引入国外先进保护性耕种农机,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中化农业MAP华北大区市场运营部副经理蒋鹏表示,2025年,先正达集团中国将围绕业务发展需求及核心农机交付能力,盘活现有资产,整合农机社会资源,计划围绕撒肥、播种、飞防等完成220万亩次核心农机作业,未来建设全程农机交付能力,实现农机助力农服业务发展。

中国农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广大农户的落地实践。山东普利惠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修文和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东光基地主任丁串连作为种植户代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了免耕播种农机在缩短农时、减少成本的优势,肯定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苗齐苗壮、蓄水保墒方面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保国(左二)、姚芳(右一)、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华北大区总经理杨伟(左一)为种植户代表李修文(右三)、丁串连(左三)、王铁近(右二)授牌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

MAP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助力玉米单产提升

2018—2020年,我国玉米平均单产416.4千克/亩,仅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57.9%。中化农业MAP华北大区玉米作物解决方案经理蒋志才指出,与国外高产田相比,我国玉米单产提升空间较大。

会上,蒋志才发布了针对冬小麦的迈保丰保护性耕作技术全程技术方案,以及针对夏玉米的MAP玉米“三精一定制”高产技术。

中化农业MAP华北大区玉米作物解决方案经理蒋志才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玉米生产方式面临着出苗差、缺苗、重底肥、病虫害防治滞后、高温、降雨等异常天气引起的花粒、秃尖,甚至绝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升。蒋志才表示,MAP从玉米高产的关键技术研究出发,解决限制玉米高产的因素和难点,总结出以“三精一定制”为基础的高产技术方案,从精选品种、精量播种、精准水肥,到定制化植保,实现从交付种子到交付苗、从农户需要到玉米需要的变化。“通过以‘三精一定制’为基础的MAP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结合苗期抗逆、适时收获等关键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一定能够为夺取夏玉米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为实现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目标贡献MAP力量。”蒋志才说道。

中化农业MAP华北大区产品高级经理王鹏永

会议的最后,中化农业MAP华北大区产品高级经理王鹏永发布惠农政策,携手广大种植户共同推广农业单产提升可持续发展模式。

近年来,先正达集团中国旗下中化农业MAP华北大区持续向服务农户培训小麦保护性耕作的优势,并把保护性耕作落实到实际生产服务中,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和农户认知方面均取得良好反馈。本次会议的召开,将更进一步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华北地区的市场影响力,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

作者:陈馨蕊

编辑:马小如

审核:王梅红

监制:吴俊生

来源:农资导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