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艺术家 | 周阳明:绘画的救赎,如在冬日晒太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9 05:14 2

摘要:2003 年,栗宪庭先生为初入中国的东京画廊策划的一场名为“念珠与笔触”的展览,开启了对中国抽象艺术的独特性与文化内涵的探讨。而作为参展艺术家之一,周阳明是少数几个至今依然保持纯粹重复笔触的艺术家之一。艺术对周阳明而言是朝拜之旅,一笔一笔重复排列短线,在细微差

Editor's Comment

2003 年,栗宪庭先生为初入中国的东京画廊策划的一场名为“念珠与笔触”的展览,开启了对中国抽象艺术的独特性与文化内涵的探讨。而作为参展艺术家之一,周阳明是少数几个至今依然保持纯粹重复笔触的艺术家之一。艺术对周阳明而言是朝拜之旅,一笔一笔重复排列短线,在细微差别中生发着与自然合一的灵动本性。从早期作品为了平复内心焦虑而重复白色短线形成苍茫的空间境像,到中期点线交织形成织物状的表面肌理从而隐喻生存处境,到后来重复有色的笔道,呈现穿行无限延伸的时空的体验和虚空之境,以及 2024 年“我看见了真相”展览中以最细的笔蘸取与布面一样的色彩,“织”入布缝之间,周阳明把一切倾注在每一个笔触中,既超度了它们,也超度了自己。

周阳明这种将艺术直指灵魂的态度在近期与艺术写作者、独立策展人徐薇的深度对谈中展现得更为明确,而他对艺术的真理价值、救赎性,艺术创作应有的感受力等认识也在此次对话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在本次对谈里,周阳明以十几年持续创作中孕育的内生智慧为底蕴,将对真理的见解娓娓道来,与徐薇环环相扣的深度提问、探讨,互相补充和映照,启迪着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关乎艺术的真理仍然具有永恒的价值。

“年度艺术家”个案研究

周阳明

Zhou Yangming

绘画的救赎,如在冬日晒太阳

THE REDEMPTION OF PAINTINGIS LIKE BASKING

IN THE WINTER SUN

周阳明:我看了真相 白盒子艺术馆个展现场

徐薇对话周阳明

XU WEI IN DIALOGUE

WITH ZHOU

☉ 关于真实

徐薇=徐:我们先聊一下“真实”的问题。你说你的绘画中一直在表现真实的部分,可以把这种真实诠释得再清楚一点吗?

周阳明=周:一个是真实的感受,一个是运用的色彩,是从真实的现实中来的。

徐:说到真实的感受,有些人他回避真理或怀疑真理的存在,这是不是也是真实的感受?第二个,你说色彩从现实中来,这与简单的描摹复制的区别是什么?

周:态度的真实,与能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是两个概念。现在很多人否定或回避真理,背后的动机很多是为了利益,想着怎么去获取更多的流量,展开各种奇思妙想,比如去说没有人说过的话,这只会离真理越来越远,是遮蔽上的遮蔽。

徐:所以要深入的要厘清这个问题,真正的真实应该有自己运行的稳定规律,就像四季有四季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人主观的欲望或者恐惧来支配。但现在人们对于真实有一个误解,好像敢于袒露自己就叫真实,哪怕是展现丑和恶趣味,但不会在意这种状态是否能有益于人的生命。

壬寅年正月廿五

亚麻布丙烯

242×140cm

2022

周:是的,我们可以回看历史,有很多用作品来表现“真实”的艺术家。比如米开朗基罗,透纳,梵高,罗斯科,包括最近讨论比较多的图伊曼斯。米开朗基罗是在提取和强化人真实的生命力状态;透纳是在表现真实的自然,尽力地还原自然之光,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与真实的东西连接才能生命的通道。哪怕研究出了无土栽培,但长出的东西能与土里的一样吗?

徐:你刚说到了透纳的“还原”,正好接着聊你说绘画色彩从现实中来的这个问题

周:当然艺术家的这种还原是主观的,不可能做到百分百,自然往往更感人。但艺术家将当下自己觉得感人的部分截取出来,这完全来自他的感受力,可能一般人去看根本感受不到。当艺术家把这部分聚焦之后,邀请你去注视它。

徐:那这是不是对于真实的一种提炼,一种截取

壬寅年正月廿五(局部)

周:是一种趋近。就比如写生的经验,画下的画面和写生当下的感觉有差异的,没有办法完全表达出来,这是肯定的。不是说眼高手低的问题,但需要已经感觉到,才有可能画出接近这种这状态的东西,接近你眼界的东西。

徐:事实上永远是力有不逮,而且你也知道自己力有不逮。

周:对,但就是要让自己无限的接近这个境界,让自己能够表现出的东西无限接近你真实的感受的东西。

徐:你的描述让我感觉,对真实的趋近就像艺术家的一个驱动力,让你永远要去追逐。而这种真实一定不是技术可实现的,是一种混沌不清的、但艺术家内心又非常清晰的要抵达的地方。

周:对,到最后最好的状态可能就是自动生成,你跟它合一。你成了这种感受的通道,就是你不断地在兑现这种感觉,没有那个距离的差距。

☉ 关于救赎和东西差异

徐:我觉得我们现在讨论的语境其实是对艺术家要求比较高的一个语境,在这个语境中艺术家已经知道自己在干嘛,已经清晰知道自己想要兑现的方向。但事实上,现在很多艺术家我觉得都是不清楚的。在中国同时代的艺术家中,你觉得有人在趋近真实的方向上走的吗?

周:我当年在美院进修时,朝戈对我的影响挺大的。他在写实绘画中抓到了某种东西,某种永恒性的东西,这个对人是有慰藉的作用的。

徐:朝戈的绘画中的古典性不仅是形式,是从内部闪现的某种救赎的光芒,这种内部之光我觉得你的画面中也有;还有朝戈画面中的均衡,这给人有种治愈感,这种均衡也能在你的画面中感觉到,是让人尽量可以平复下来的一种感觉。

周:是的,只不过我用的是抽象绘画的形式。我再说下梵高,虽然现在人看他的画觉得很主观,但在我看来还是兼顾了客观的东西,他主观的生活那么悲惨,但他去看世界,真的看到大地是金灿灿的一片,他眼睛接收到了就是接收到了,这是和他灵魂匹配的频率,这就是他绘画的魅力,他有超越他当下处境的维度。

壬寅年六月十

亚麻布丙烯

242×140cm

2022

徐:这就是艺术的救赎功能,帮助人去打开一个新的维度。但现在大多的艺术不是帮助人去超越,而是让人沉迷其中去玩味,很多人也不相信艺术有可能带来救赎,觉得艺术只是一个消遣一个装饰。罗斯科批判过这种现象,他说艺术家的真实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良知,良知就是真实。

周:罗斯科是用他强烈的情感体验、情绪体验,然后给在当下的某一刻去照亮你,去照亮遮蔽你的层层迷雾,他可能也部分地拯救了自己。但最后可能是病痛和情绪的折磨(自杀),因为他非常强调情绪,这也是罗斯科的某种局限。

徐:罗斯科的作品让我感觉有一种剧场性,有张力带来的强度,有某种西方英雄主义的一种悲壮感。但英雄主义走到极端就与极权主义一线之隔,就如希特勒喜欢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但这种宏大中是缺少对具体个体生命的悲悯,但这种宏大的英雄主义也能带来一种灵魂净化,这与东方的净化是完全不一样的。

周阳明:我看了真相 白盒子艺术馆个展现场

周:东方强调的不是强度,而是一种持续性。东方人的悲壮形式可能是非常的内敛的,它是一种隐秘的,向内退的。西方不断的向外扩张对它自身是一种平衡,不断地加固自己,东方是在一个点上不断向内挖掘,东西方艺术在这点上是有明显差异的。

徐:我们现在说的“真理”,这个词它本身也是从西方哲学里面来的。在中国传统中更愿意说是“道”。真理这个词听上去就带着限定性,是唯一排他的,但真理之外难道只有谬误吗?中国文化不是这样绝地性的二元对立,我们擅长用混沌的抽象性来表达一种真理性的存在。

周:现在好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现代化过渡阶段,在文化和艺术上是有缺失的。但为什么发展逻辑需要套用一个西方的现代化语境?这个其实不重要。

徐:西方文化是通过逻辑推演的方式不断推进,建立一个可因循、可操作的系统和标准,但东方往往不需要逻辑推演,通过直觉,直接成为。

☉ 关于感受力和博弈

徐:我们再聊一下这个感受力缺失的问题。我在和创作者的对话中发现,要穿越的桎梏太多了,他们会认为掌握了很多知识、哲学、技术才能进入艺术,但在创作中却反而被这些束缚、或遮蔽了自己的感觉。

周:这是被规训的结果。还有就是创作表达的出发点,现在的公开讨论基本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维护自身利益,与80年代展开真理大讨论时完全不同。有的人是知道真理但选择不说,有的人是故意选择遮蔽,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真理,别人给他什么他就是什么。

徐:有创作者说绘画的过程并不能慰藉自己,反而是一种在和脑中声音对抗的过程,你是怎么看这种创作中的博弈?

周:当你在早期还没找到自己、没有上道的时候,是会有这么一个过程。如果能感觉道痛苦说明还是真诚的,是想从某种东西里挣脱出来。如果做不到,甚至可能一辈子都在博弈。但当你找到了,它就会是顺的,不断地生成,它会生成新的你。

徐:对,痛苦也许在当下也是难得的真诚状态了。也许是脑中的东西太多,自己被规训的部分和不想被规训的部分在打架。那你现在创作中艰难的部分来自于什么?

周:来自于传达的精准度。有没有尽量地兑现心里的感觉。

徐:我还想起一些画廊主说最喜欢在工作室和艺术家聊天。乍一听没有问题,但仔细一想很有问题,会不会太依赖于耳朵去听艺术了?太信任艺术家的诠释?这也是一种自我感受力的缺失。

甲辰年三月十八

亚麻布丙烯

92×73cm

2024

周:如果就靠艺术家的诠释去判定艺术好不好,就像你要通过一个人做的菜,来判断他酿的酒好不好。当然这中间可能有某种联系,但不是必然联系。现在的艺术圈其实门槛很低,这个门槛不是钱而是心的能力,你到底有没有看清真相的能力?去除遮蔽的能力?加上外界的刺激太大,强度太大,人的感觉就麻木了。

徐:我的体验就是,和好的艺术品相遇就像为你的心揭开一层膜。其实你和自己真实的感觉,往往就是一层膜的距离。但好的作品是有可能帮你揭开那层膜的。

周:对,这个就是我要做的事情。创作艺术其实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包括自己给自己设定的问题。

徐:当下你给自己设定的问题是什么?

周:我的作品,看了之后能够让你心里的很多东西能散化开,拨开层层迷雾,层层的遮蔽物,那些阻挡你去看到真相的东西。但是不能否定有些人看了之后更是一头雾水。

徐:一切都是可以在秩序中被安放的。

☉ 关于现实性

周:绘画是通过眼睛来接受的,这是非常具体的,是一种可以和你灵魂连接的通道,然后从中寻找到某种频率,最终是先清理,然后获得某种能量,这就是艺术何为?艺术到底要做什么?

徐:对,其实说到真理什么?它其实一点都不抽象,就是你说的做艺术到底是为了什么?在你的语境中,它其实就是为了生命本身,最初的出发是为了生命,最终也是为了生命,然后在整个过程里艺术也不断地慰藉着你自己。

周:我与德国美术馆馆长交流,为什么当下出现那么多战争和紊乱,我说希望艺术和文化能找到一个切入点,治愈人类的恐惧和贪婪,去创造和谐和幸福。这是实在的真实,不是抽象的,是我认同的真正艺术价值。他也认同这一点。

徐:说到永恒性之类的词,现在的年轻人并不太信任,认为过于宏大或者是一种说教。你是怎么看现在艺术潮流中的政治正确?

周:这是一种被灌输的方向,是虚假的现实。

徐:我看到现在很多绘画过于平滑和诱人,但这种表达中是没有批判意识的,而是一种逢迎。而要说平滑和好看,当年的“艳俗艺术”更加平滑美丽,但其中有一种抵抗和批判的东西。

甲辰年九月十六

亚麻布炳烯

159×260cm

2024

周:包括波普艺术也是(有批判意识)。现在的很多绘画只有浅层感官上的愉悦,因为比较的刺激,也就最简单,就像那些食物添加剂似的,你要什么我就给你做出什么味,在本质上跟现实中可能没有一丝关系,牛肉味香精跟牛肉有什么关系?

徐:现实性不是描绘当下的场景,而是针对这个现象,你的立场是什么?你对于现实的立场。

周:更重要的,是你要看到表象背后的真相。

徐:当你基于真理的角度去观察现实,必然会发现其中的违和之处。当你把这种矛盾感和心理的感受画出来,就是现实性。这就是为什么图伊曼斯画照片和前一阵我们讨论的某艺术家画照片有巨大的区别。

周:对,图伊曼斯画的照片,包括李希特早期也是画照片,画他的纳粹舅舅,画得很虚。但他的这种虚恰恰产生了某种真实。并非说你把他们的结构都画出来,把肌肉走向画出来是真,基于科学上的真实反而遮蔽了感觉上的真实。而他们的虚是感受上的真。

徐:有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悲悯,那种行将消失的虚里有一种创伤感,这种抓不住的消逝感,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真。

周:想一想就会感动,这也是我们提到的良知。

徐:所以你究竟是把现实作为刺激人感官的一个材料,还是用来表达你更隽永、更宏观的一个对人类的视角,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周:(要追求)是一种更长远、可持续的东西,不是想象的或者虚拟的。

☉ 关于持续与内修

徐:你画面中的色彩来自于自然,那这种对自然的提炼中有人文关怀吗?

周:是感动我的东西,但每个人感动的点不一样。我以前是画黑白或没有色彩的,现在走的方向是“去蔽”。我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来投入到创作中去,我不能让自己过多地闲下来。

徐:闲下来是怕有遮蔽的东西会进入你吗?是不是不进则退?

周:我是相信这一点的。创作是一个过程,不是为了设计和制作。在过程中对作品本身的注入很重要,你需要不断注入,说的通俗一点就像人去盘珠子,包括你看以前的历史遗迹,它需要有时间性。

徐:不能中断,就产生了某种魅力。所以你的一个重要法门就是必须要持续,这种持续是真正的持续而不是说创作了多少年,而是在生命的每一天持续。

周:有人看见我的画说我也会画,是的,你可以拿印刷甚至用AI,但你是图结果的东西。

徐:但你的持续并不是纯粹的观念行为。你的持续是在作品中的一整个精神性的浓度,这个浓度我可能说的比较抽象,但可能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甲辰年冬月十六

159X260cm

亚麻布炳烯

2024

周:注入产生了变化,不仅仅是你今天一个想法,明天又一个想法,或者去画一个概念。持续的注入是生长性的,一个自然而然生长的东西,它有无限的可能。

徐:但你路径已经明确,所以它也不可能生长成完全不一样的样子,对不对?

周:前后都有它的逻辑,它是有迹可循的,不是突变。

徐:最后聊一个问题,如果创作就是不与现实发生关系,就像很多练书法的沉浸于笔墨,练太极的沉浸于姿势动作,这种内修型的路径,有可能接近真理吗?

周:释迦摩尼七七四十九天在菩提树下思考,他也没有和外界接触,对吧?还有很多活佛一闭关就是三四十年,您能说他们没有接近真相或真理吗?

徐:他们的这个阶段,看起来是没有和世界接触的。

甲辰年冬月十六(局部)

周:恰恰相反,他们是充分地与世界在接触。他们的感受是与整个世界同频的,也许只需要置身在空气中就能感觉到,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概念,他们完全地大地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你不能说没有与世界接触。而现在所谓的与世界接触,其实才是没有真正接触,哪怕人在世界上到处走。

徐:现在很多人出去旅行,吃饭,第一反应是拍照发到网上。其实这一刻就与真正的现实断联了,哪怕肉身在外面旅游,其实你活在你的交友软件里,每天想着怎么获得流量,这不叫与世界接触。所以有没有进入现实性不是肉身接触物质,而是你心的能力。

周:说起练书法,哪怕对着同样的字去练,也不会有他的感觉,就是这个道理。这与创作者的人品人格有极大的关系,但现在的的标准是这一笔值多少钱?一笔好几万的话就觉得你这个感人,这是欲望上的,不是价值所在。这与我们提倡的让人去看到真相,去挣脱束缚的东西是相反的,恰恰被欲望束缚住了。

徐:所以我们为什么说“选择真理”,不仅是艺术家要做的工作,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从中收益,但当下的现状就是很多人感觉不到。

周:艺术在远古时期是一种巫术,帮助人解决各种问题,疾病;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服务于贵族的某种需要。当到了当下又很大程度回归到了装饰,想想就觉得很初级。在中国当下这个语境中,如果说选择真理,甚至可能会招致嘲讽。但真理恰恰需要在不同的时期不断重复地提,才能彰显真理本身的光芒。

:在你的创作路径上,你觉得会因为选择真理而牺牲什么吗?

周:没有牺牲,会越来越简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到最后都会自然呈现。很多年前有一个媒体采访时就写了一个标题:《他知道前面的路径》。

徐: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前面的方向肯定能接近真理呢?这个信心来自于哪里?

周:救赎。来自于对我自己的救赎,说的好听点是救赎。但实在的感觉是,让自己每天感觉有真正的事在推进,在整个过程中不会空虚,非常地充实。这种光是不会熄灭的,可以在过程中不断地论证,而不仅仅是得到某种局部的慰藉。

徐:刺激或发泄型的创作是可以暂时缓解一些东西,但向下的欲望,不会让你生命中的某种东西扬升起来。

周:冬天晒太阳是一个很好的真理,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也是真理,这些都是可持续的,持续在验证的,让生命得到滋养的艺术真理也是持续的,永恒在验证的。

艺术家简介

周阳明

Zhou Yangming

1971 年出生于浙江台州,修学于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主要个展

2024 “我看见了真相” 白盒子艺术馆 中国 北京

2023 “周阳明近作展” Frank Schlag Gallery 德国 埃森

2021 “风林火山” 春美术馆 中国 上海

2019 “连续” 藝術門 H Queen’s 中国 香港

2017 “重新开始” 藝術門 中国 香港

2012 “周洋明近作展” 施克拉画廊 德国 埃森

2005 “劳功夫──周洋明个展” 一月当代画廊 中国 北京 克雷弗尔得

◎《2024年度主题·选择真理》周阳明个案研究文献图书内页版面

*Copyright © KUART.All Rights Reserved.

“2024年度主题·选择真理”专题策划内容由《库艺术》KUART原创,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法律责任。

其它更多内容

工作坊即将启动

“在色彩中探索绘画新的可能性”

国内外导师携手构建一个独立的绘画体系

Rediscovering Color, Transcending Oneself

色彩绘画

创研工作坊(第四期)

导师阵容:

马树青、英格丽·弗洛斯(德)、黄拱烘(德)

举办时间:

2025年3月29日—9月

授课方式:

线上理论教学 + 线下实践创作 + 跟踪创作点评

线下授课地点:

北京

课程亮点:

从绘画观念、色彩理论到个体独立创作,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助力成员全面提升艺术创作能力。

全阶段成员权益:

- 参加本期工作坊举办的线上成果展,展示个人作品;

- 加入“色彩绘画”师生专享交流群,与导师及同行深度互动;

- 参选“色彩绘画”年度主题展览,获得更多展出机会;

- 获得由库艺术教育与“色彩绘画”研究中心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

- 优先获得现场参与《库艺术》举办学术主题论坛活动的现场席位。

来源:库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