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发表于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杂志,通过一项为期10年的人群多中心队列研究,揭示了中国农村居民结核潜伏感染(TBI)患病率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下降,TBI患病率也显著降低,但
文献简介
本研究发表于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杂志,通过一项为期10年的人群多中心队列研究,揭示了中国农村居民结核潜伏感染(TBI)患病率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下降,TBI患病率也显著降低,但区域间存在差异。
研究背景
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来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例如,2019年,中国制定了《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为了实施这项政策,除了病原学确诊的结核病患者和 HIV/AIDS 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外,许多地区还针对≥65岁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开展了结核病主动筛查。2020年,《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治指南》发布,结核病相关检测已纳入新生和学校教职员工的体检范围。随着结核病预防和控制政策的不断改进,中国的结核病发病率自2013年以来下降了 37%(从2013年的69.42/10万降至2023年的43.49/10万)。此外,中国的人口特征也发生了变化,老年人口的比例有所增加。然而,对于结核潜伏感染(TBI)负担的系统性评估仍然不足。明确TBI负担的变化,对于制定更及时和精准的结核病预防控制策略至关重要。
既往研究表明,中国不同地区TBI的阳性率存在差异,且全国卡介苗(BCG)疫苗接种计划显著影响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的阳性率。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一项人群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LATENTTB-NSTM)的10年随访调查,阐明TBI患病率的变化,以更全面地了解结核病流行的动态变化。
研究设计
本研究基于2013年启动的基于人群的多中心队列研究(LATENTTB-NSTM),于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1月31日期间,在江苏省丹阳市和河南省中牟县两个研究点,采用开放队列设计,对登记居民(≥18岁)进行为期10年的随访调查,使用TST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QFT)筛查TBI。以评估2023年TBI的患病率。此外,在基线调查(2013年)和10年随访调查(2023年)中完成测试的研究人群子集被用于估计QFT转换和回归率。我们还在2013年跟踪了5-14岁参与者的TST结果的变化,并在2023年测试了5-24岁参与者的TST,主要目的是评估卡介苗疫苗接种对TST结果的影响持续多长时间。
0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2005年6月1日前出生(≥18岁),有户籍或居住证,过去一年在研究地点连续居住6个月或以上,能够在研究期间完成调查和测试,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0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当前患有活动性结核病、有结核病史和怀孕。
研究程序
对所有研究参与者,通过标准化的问卷收集社会人口学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状况、饮酒状况、体重、身高和是否存在BCG疤痕等。还收集了结核病史、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免疫系统疾病史和肺部疾病史(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或慢性支气管炎)。通过国家活动性结核病例报告系统验证现有的结核病和既往结核病史。
使用QFT和TST对每位参与者进行TBI检测。严格按照制造商的建议进行QFT测试,临界值为≥0.35 IU/mL。TST在血液采集后进行,采用Mantoux方法,即将0.1 mL的5个单位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北京先声祥瑞)优先皮内注射到左前臂。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在48-72小时后测量结核菌素反应(硬结)的大小(以mm为单位),硬结直径≥10 mm被认为是阳性。
统计分析
由两名独立的数据录入员使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使用统计分析系统SAS 9.4和GraphPad Prism 8 进行统计分析。
定量数据表示为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IQR),定性数据表示为数字(百分比)。体质指数(BMI)计算为体重(kg)/身高(m2)。IGRA逆转的传统定义是IGRA中释放的IFN-γ水平从2013年的≥0.35IU/mL降至2023年的0.70IU/mL降至2023年的0.70IU/mL。
使用Fisher精确检验和Pearson卡方(χ2)检验比较组间分类变量的分布。在多变量模型中固定年龄和性别,在单变量分析中显示出显著关联(p
研究结果
研究参与者特征
共有5924名参与者纳入最终分析。大约一半的参与者是女性,年龄≥60岁。两个研究点之间的年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
表1.2023年参与TBI检测的研究参与者的特征
TBI患病率变化
总体而言,13%(793/5924)的参与者QFT呈阳性,16%(906/5705)的参与者TST呈阳性(硬结直径≥10 mm)。TST和QFT之间的一致性较差,5634名参与者的kappa系数为0.35。
经年龄和性别标准化后,QFT检测到的TBI患病率在丹阳从15.11%降至11.75%,2013年至2023年每年下降2.48%。TST阳性率从49.16%降至20.26%。在中牟QFT检测到的TBI患病率从16.57%降至9.80%,2013年至2023年每年下降5.12%。TST阳性率从18.00%降至16.83%。
图1 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群的QFT阳性率和TST阳性率(≥10mm)的年龄和性别标准化率
结核病发病率变化
2013年至2023年间,丹阳的活动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下降了63.35%,年均下降9.55%。中牟的活动性TB报告发病率下降了77.24%,年均下降13.76%。GM(1,1)模型预测,到2030年,这两个地点的活动性TB发病率均可能降至10/10万以下。
图2 2013年至2023年丹阳和中牟站点报告的结核病发病率变化
QFT转换率
在2013年和2023年都参与调查的4648人中,2013年QFT结果为阴性的参与者中有3%(112/3717)在2023年检测为阳性。中牟的QFT转换率低(2%)于丹阳的转换率(4%)。男性QFT转换率显著高于女性。
表2 在2013年和2023年参与者中,通过传统定义确定与QFT转换相关的潜在因素
QFT逆转率
使用传统的QFT逆转定义,2013年QFT阳性的受试者中有46%(431/931)在2023年检测为阴性。与QFT逆转相关的因素是老年参与者和目前吸烟者。使用更严格的QFT逆转定义,10年随访时丹阳的QFT逆转率为29%,中牟为31%。不吸烟者的QFT逆转率显著较高。
表3 在2013年和2023年参与者中通过更严格的定义确定与QFT逆转相关的潜在因素
卡介苗接种对TST结果的影响
研究分别在2013年和2023年分析了5-14岁参与者接种TST和卡介苗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没有BCG疤痕的参与者相比,有BCG疤痕的参与者TST阳性率(≥10mm)更高,但差异不显著。而对于15-24岁的参与者,有和没有BCG疤痕的参与者之间的TST阳性率相似。研究发现,在15岁及以上的参与者中,卡介苗疫苗接种对TST结果的影响不再显著。因此,研究结果支持TST以及IGRA均可用于成人人群的TBI负担评估,而无需考虑BCG疫苗接种对其特异性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农村居民的TBI患病率显著下降。这种下降趋势存在区域差异,下降的地区差异可能至少部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形势和实施的防控措施不同,可能部分是由不同地区新感染率的差异所造成。动态评估TBI负担对于全面了解结核病流行情况和更准确地整合预防和控制策略非常重要。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