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名少年被送进“戒网瘾”班,结局没人想到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9 07:03 2

摘要:谁能想到有朝一日,一个电竞俱乐部,竟然因为“戒网瘾”火出圈了。

如果说教不行,那就用魔法打败魔法。

谁能想到有朝一日,一个电竞俱乐部,竟然因为“戒网瘾”火出圈了。

最近某电竞俱乐部推出了一个“劝退套餐”,目标是那些厌学、痴迷游戏,还自认为天赋异禀的孩子。

不是想做职业选手吗?

没问题,热烈欢迎,但要先接受考核。

觉得自己游戏水平超神?

那就来一场真刀真枪的较量。

俱乐部不欺负人,派出的不是专业电竞选手,只是一些陪练的教练。

想成为职业选手,最起码得先战胜他们吧?

结果呢?

大批孩子在第一关就被虐哭。

有个孩子回忆:

我自认是《王者荣耀》国服前十,结果教练用辅助单杀我三次。

还有孩子感叹:我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结果连教练的安琪拉都打不过。

直到这时他们才深刻意识到,职业与业余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原以为自己实力非凡,没想到在二流陪练教练面前,都如此不堪一击。

要是你顺利闯过第一关,恭喜你获得了俱乐部入场券。

接下来,他们会按照职业选手的标准要求你。

首先:每天14个小时的训练。

睁开眼就是练,这可不是让你享受游戏,而是从枯燥的基本功开始。

就拿“补刀”来说,每天要重复练习1000次以上,练到手酸腕痛,游戏乐趣荡然无存。

曾有学员连续三天“补刀”训练后,对着屏幕干呕,听到鼠标点击声就生理性厌恶。

光有操作可不够,还得有战略头脑。

每天还要上5个小时的课,学习游戏理论知识,观看比赛视频复盘,分析比赛中的战术逻辑,根据不同局势制定战术。

对于一群原本就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孩子来说,上理论课简直要了他们的“老命”。

当别人放假都在轻松开黑时,作为“准选手”的你,稍有懈怠或达不到训练要求,就会被无情淘汰。

不出两周,绝大部分的孩子,就被这超强度的训练淘汰。

这些孩子大多满怀壮志而来,天真地以为电竞就是打游戏,可面对远超想象的训练强度和巨大的心理落差。

近4000名孩子最终认清现实:玩游戏和将来靠游戏吃饭,完全是两回事。

于是,他们大多又乖乖回去读书了,这便是用魔法打败魔法的妙处。

事实证明:电竞不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而是比读书更难的饭。

今天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因为看过一组数据: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突破2亿,沉迷网络的学生高达2400多万人。

有62.5%的未成年人经常打游戏,有的孩子每天甚至长达8小时。

许多孩子,甚至已经达到病态上瘾的程度,除了玩游戏,对其他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

我有个亲戚孩子,原本成绩不错,但自从迷上游戏后成绩一落千丈。

他觉得自己有打游戏的天赋,便不顾父母反对,坚决要辍学去打电竞。

他还为自己找理由:

凭什么不让我打游戏?

打游戏怎么就是废了么?

你看职业选手像明星一样,Uzi,pdd、TheShy等顶级选手,在电竞圈的人气,不亚于娱乐圈明星,而收入更是年入千万不止。

就算成不了电竞选手,我还能去做游戏主播啊。

你看王者荣耀主播张大仙,一场直播收入可达几十上百万,年收入更是过亿。

还有Faker这样的顶级选手,薪资和商业代言接到手软,打游戏也能赚到很多很多钱。

更重要的是,电竞在前几年,还被正式纳入正规比赛项目,这不是“不务正业”,而是“为国争光”!

其实像他这样想的孩子不在少数,不管苦口婆心讲多少道理,都完全听不进去。

确实有些事实也是他说的这样。

但是他只看到了硬币的A面,却看不到硬币的B面。

很多青少年,只看到了电竞选手表面的风光,误以为"打游戏=赚钱=成名"。

今天我就要把这些假象撕开,让他们好好清醒地看一看,什么是真实而鲜血淋漓的人生。

一、打电竞这条路比学习更残酷。

之前看过一个网友叙述:

他的表弟14岁时,因为玩游戏上了王者,没多久也很快打上地区排行榜,觉得自己很有这方面的天赋。

他们家人态度很开放,也觉得可以培养培养,说不定能出个电竞奇才,暑假还真花钱把他送去学习。

他确实也很争气,圈子里基本上没人能打赢他,老师不止一次说他非常有天分,一家人喜上眉梢,以为可以吃上这碗饭了。

于是,家人继续花大价钱,把他送到行业里,真正知名的电竞俱乐部青训营。

但没过一个月自己就回来了,之后很少再碰这款游戏。

后来才知道:

一直都是“尖子生”的他,在青训营里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他一直以为自己足够出色,但到了那才发现,比他厉害的人遍地都是。

教练对他的评价是:有点天赋,但并没有成为顶尖职业选手的潜力。

你看,普通人眼中的“电竞天才”,和真正的电竞大神,都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

很多青少年都觉得,自己是“校园电竞一霸”,或者是“网吧电竞之星”,觉得自己有职业选手潜力,但其实不过是小圈子自嗨罢了。

之前我曾看过,一个全国电竞冠军说:这个行业天赋大于努力,能不能吃这碗饭,一开始就注定了。

首先瞬间反应能力,职业选手要求要到0.16秒。但普通人的反应时间,通常都超过了0.27秒。

其次是快速记忆及还原能力。

九个格子会随机点亮,你需要在极短时间内,按照点亮顺序,记清楚原来的位置在哪。

还有动态视力检测。

一串数字一闪而过,你能在0.2秒内记住吗?

数据是不会说谎的。

之前有人统计:考上清华北大的概率是0.07%

但你知道,成为职业电竞选手的概率是多少吗?

是0.01%,比考清华北大都难上很多倍。

2019年国内某家俱乐部,在10万里进行青训海选,最后只筛选出了10个人。

而这些人里,仅有20%能升入二队,二队顶尖的人才能做一队替补,最后能打上职业比赛的仅有1人。

清北每年还招几千人,打职业可比考清北难多了。

而且清华北大如果考不上,你可以考其他大学,二本三本都可以,但是走职业电竞选手,就再也没有其他可能。

很多人也不知道,拼天赋到底意味着什么。

比如高考,如果天赋不够可以努力来凑,你花时间、花精力,是可以拿下不错成绩的。

但顶级的电竞选手是不行的,那是一种怎么努力,都赶不上别人的绝望。

比起高考,职业电竞才是“万里挑一的修罗场”。

二、电竞的苦不输学习的苦。

我曾看过一位电竞选手,密密麻麻的时间表。

早上九点起床,简单吃完早饭后,便一头扎进训练室。

期间除了上厕所、吃饭,其他时间都在高强度训练,一直到凌晨0点才结束。

睡觉前还要收走手机,每天凌晨一点半睡觉。

而在其他俱乐部,为了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多人还会主动加练,一般到夜里2、3点。

天赋加上努力才有可能,一天最少12个小时,多的是一天练14、15个小时的。

这十几个小时里,你要一直盯着屏幕,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

屏幕发出的强光刺激,会让很多人出现眩晕感。

更有甚者,因为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疲惫,很多人打游戏打到呕吐。

然而即便如此,第二天依旧要周而复始。

最近几年,国内青训营越来越多,待遇也越来越好,表面上看包吃包住,每天只需打打游戏,就有几千块的工资可领。

但其中的辛苦他们看不到。

一定要明白:任何运动,一旦走上职业这条路,剩下的就只有吃苦。

电竞之路的苦,不比学习的苦少,甚至因为通道狭窄,竞争更加激烈,也更加苦涩、残酷。

三、光鲜的背后都是燃烧青春和健康。

孩子们只看到,电竞选手站在领奖台上,光鲜亮丽、众人追捧的一面。

但成功背后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知名电竞选手Uzi,曾因为身体问题选择暂时退役。

他在微博里提到:

常年的压力大、肥胖、饮食不规律、熬夜等原因,年纪轻轻查出二型糖尿病。

手伤也很严重,身体伤痛已经影响到了精神,他已经无法继续打下去了。

还有退役后,做直播的顶尖电竞选手pdd,长期不规律的生活作息,抽烟、喝酒、熬夜通宵,割除了十几个肿瘤,肝被切掉了一半,胆囊被切除,肚皮上留下了45针的伤疤……

长期精神兴奋,长期坐在那里不运动,长期饮食和作息不规律,是要出大问题的。

虽然他们赚了很多钱,但却是以身体作为代价,更何况幸运儿也只是少数。

电竞选手普遍退役年龄都在25岁左右,最佳训练年龄在18岁,职业巅峰期在20 - 22岁。

在这段有限的时间里,大多数普通选手即便付出汗水与努力,直到退役也未能打出名气。

而退役后又能做什么呢?他们要面对的,是漫长的后半生,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一样也不会少。

在该学习的时候,他们去打游戏了,后半生他们又能做什么职业?又靠什么养家糊口呢?

今天,不是想完全否定电竞这个行业,而是想给这些“网瘾”青年,浇一盆冷水。

也给众多困于此的家长,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当孩子们怀揣电竞梦时,与其禁止,不如带他们直面硬币的B面,看看那些被汗水和泪水浸透的真相。

一定要帮孩子区分,兴趣和职业的边界。

兴趣是什么?

兴趣是多巴胺驱动的短期愉悦。

比如放假时打两把游戏,让自己放松、快乐,感觉很爽。

这是一种解压的方式,享受的是游戏带来的刺激和成就感,以及和朋友们并肩作战的快乐。

但职业是什么?

职业是内啡肽支撑的长期坚持。

是明确知道自己,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重复着枯燥的战术练习,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英雄,不能一切随心所欲,甚至连上厕所都要计时,但也依然坚定的选择。

当兴趣变成工作,很多人或许就失去了兴趣。

真正的智慧的教育,不是帮孩子消灭梦想,而是教会他们用现实校准梦想。

当孩子明白电竞选手的日常是:“训练到手指发抖”而非“轻松坐拥千万粉丝”。

游戏主播的成功需要:“每天直播14小时“而非“随便玩玩赚大钱”时。

来源:故事点亮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