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的宏大蓝图中,移风易俗作为关键一环,承载着改善民生、重塑乡村文明的重要使命。一年来,在马家庄乡党委、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支持下,马家庄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携手,成功打造集“便民、节俭、共享”于一体的红白理事会餐厅。这一暖心举措不仅为村民卸下沉重的经济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蓝图中,移风易俗作为关键一环,承载着改善民生、重塑乡村文明的重要使命。一年来,在马家庄乡党委、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支持下,马家庄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携手,成功打造集“便民、节俭、共享”于一体的红白理事会餐厅。这一暖心举措不仅为村民卸下沉重的经济负担,更如春风化雨,推动文明新风在马家庄村落地生根。
马家庄村第一书记王晋星入户走访
驻村工作队自入驻马家庄村以来,秉持着为村民谋幸福的初心,深入村民家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工作队敏锐察觉到,红白事宴席上的攀比浪费之风,像一块巨石,压得村民们喘不过气来。一场红白事办下来,上万元的花费,让不少家庭经济紧张,甚至背负债务。看到村民们无奈的眼神,工作队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大家解决这一难题。
为找到破解之道,工作队联合村“两委”迅速行动,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会上,队员们认真倾听每一位代表的意见,最终,大家达成共识,利用村集体闲置房屋,打造红白理事会餐厅。说干就干,工作队多方协调,积极争取资金,改造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马家庄村红白理事会
经过不懈努力,时间不长,占地1000平方米的红白理事会餐厅正式建成。餐厅内,标准化厨房设备一应俱全,崭新的桌椅餐具摆放整齐,先进的消毒设施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与此同时,村红白理事会制定《文明操办红白事公约》,明确宴席标准,对烟酒价格设限,倡导不放鞭炮、不请高价乐队。村民只需提前预约,就能免费使用场地,省心又省力。
村民刘绪珍在餐厅为女儿操办婚宴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感慨地说:“以前办酒席,联系酒店订餐厅让人头疼,花费还高。现在村里有了这个餐厅,环境好,花费直接省了近一半。工作队真是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驻村第一书记王晋星表示:“我们深知,红白理事会餐厅不只是提供用餐的地方,更是传播文明理念的课堂。为引导村民摒弃攀比之风,我们通过党员带头示范、实施积分奖励等方式,让‘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观念深入人心。”
小餐厅,大文明。马家庄村红白理事会餐厅的建成,是驻村工作队温情帮扶的生动见证,更是推动乡村治理与移风易俗深度融合的成功实践。今后,驻村工作队将继续与村“两委”并肩作战,持续完善餐厅管理制度,拓展餐厅功能,将其打造成政策宣传、家风传承的文明实践平台,为马家庄村的振兴发展汇聚更多文明力量,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在马家庄村,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村民们对丰收的期待,每一颗饱满的土豆、每一粒金黄的小米,都凝聚着他们辛勤的汗水与心血。然而,地处偏远、信息闭塞,让农产品销售成为大难题,丰收时节,村民们因农产品滞销,很是无奈。
驻村工作队看到农户们望着堆积的农产品唉声叹气时,心急如焚,决心尽己所能,为村民打开一条销售通道。工作队员徐志伟自掏腰包,向村民购买了大量小米和土豆,利用休假时间,带着这些农产品回到家中,送给亲朋好友,并详细介绍这些农产品的优良品质。“这小米都是马家庄村村民们用心种植的,熬出的粥,口感醇厚,营养丰富。”徐志伟真诚地向亲友们推荐着。靠着这份真诚与执着,带动亲友们纷纷下单,让村民的农产品逐渐有了“小市场”。
到田间地头采买土豆
进一步打开销路,第一书记王晋星主动联系单位食堂,推荐马家庄村的农产品。他们带着样品,现场熬煮小米粥、烹饪土豆菜肴,让大家品尝。质朴的口感和新鲜的品质,赢得了一致认可,单位食堂老板当即决定回去研究采购事宜。
村民马翠平紧紧握着队员艾文垒的手,感激地说:“以前土豆卖不出去,只能看着它们烂掉、发芽,心疼得睡不着觉。没想到你们不仅自掏腰包,还四处联系帮我们卖土豆,这份恩情,我们记在心里!”大娘张贵娥更是将自家种的蔬菜硬塞到队员手中:“你们为我们做了这么多,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驻村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温暖了村民的心。工作队将持续发力,积极寻找更多销售渠道,助力马家庄村的村民们增产增收,奔赴更加美好的生活。
来源:娄烦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