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章男谈日产本田合并失败:不谈产品,再大的饼也难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9 05:51 3

摘要:3月28日,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在接受采访时,对2024年底日产、本田合并谈判的失败给出了犀利评价:“他们的发布会全是商业术语,却没人聊车。”这番直白的批评,揭开了这场“短命合并”的本质问题——没有产品支撑的整合,终究是空中楼阁 。

丰田章男谈日产本田合并失败:不谈产品,再大的饼也难啃

3月28日,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在接受采访时,对2024年底日产、本田合并谈判的失败给出了犀利评价:“他们的发布会全是商业术语,却没人聊车。”这番直白的批评,揭开了这场“短命合并”的本质问题——没有产品支撑的整合,终究是空中楼阁 。

一场“不谈车”的发布会

2024年12月,日产、本田和三菱召开联合发布会,宣布启动合并谈判。现场PPT上堆满了“协同效应”“业务整合”等词汇,却对具体车型、技术共享等关键问题避而不谈。丰田章男对此直言:“如果连产品都不讨论,合并的意义在哪?” 尽管备忘录提到“平台标准化”,但直到谈判破裂,双方连共享哪些车型、如何分工生产等细节都未敲定。

对此,日产近期推出了一系列新车规划,包括电动跨界车Leaf、Micra以及轩逸换代车型,试图用产品回应质疑。但业内普遍认为,这些动作更像是“事后补救”——若合并初期能明确产品路线,或许不至于迅速崩盘。

失败的根源:谁都不服谁

合并失败的核心矛盾在于权力失衡。本田提出将日产变为子公司,并主导新公司命名和董事会席位,这直接踩了日产的“尊严红线”。从数据看,本田市值(422亿美元)是日产(217亿美元)的近两倍,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1.1万亿日元)更是日产的17倍。悬殊的实力让本田试图“吞并”,而日产则坚持“平等合作”,最终僵局难破。

另一层矛盾是技术路线分歧。日产投入巨资的e-POWER混动系统即将商业化,而本田也在研发同类技术。合并后若同时保留两套系统,将导致重复投资;若要求日产放弃,则意味着前期投入打水漂。这种“面子”与“里子”的冲突,成为谈判的致命伤。

合并失败后的连锁反应

谈判破裂后,日产CEO内田诚被迫卸任,成为“背锅侠”。新任CEO伊万·埃斯皮诺萨表态愿重启合作,但前提是“先解决产品更新速度”——目前日产新车研发周期长达50个月,计划缩短至30个月。而本田则转向与索尼合作,试图用科技公司的自动驾驶技术补足短板。

丰田章男对此评价:“历史证明,企业合并很难真正成功。”他以丰田为例,尽管通过持股斯巴鲁、马自达等建立合作生态,但管理千万辆年销量的复杂性依然巨大。在他看来,规模扩张未必提升竞争力,产品和技术才是硬道理。

启示:车企合并不能只画大饼

这场失败的合并给行业敲响警钟:

1. 产品是根基:再宏大的商业蓝图,若没有具体车型和技术支撑,终将沦为口号;

2. 权力对等是关键:强弱悬殊的合作往往难以持久,平等协商比“吞并”更现实;

3. 文化差异不容忽视:日企的“独立情结”深入骨髓,宁可独立挣扎也不愿失去控制权。

如今,日产转向与中国车企、科技公司合作,本田加速电动化转型,而丰田章男则冷眼旁观:“如果未来他们能造出好车,竞争会更有趣。” 或许,这场失败的合并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所有人看清——在汽车行业,PPT造不了车,实力才是活下去的资本。

(完)

本文基于企业财报及公开访谈梳理,数据与观点均来自第三方披露,仅供参考。车企转型路漫漫,且行且看。

来源:记录生活的小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