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自助餐,变了味的马拉松,运动员最累的不是腿而是嘴!

摘要:在马拉松的赛场上,曾经象征着“更高、更快、更强”拼搏精神的马拉松,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场超长的“自助餐”。从东北哈尔滨马拉松的红肠、锅包肉、饺子、杀猪菜,到山东济南马拉松排大队的烤肉摊,再到四川成都马拉松的钵钵鸡和腊肉饭,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在补给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我的旅行纪事#

在马拉松的赛场上,曾经象征着“更高、更快、更强”拼搏精神的马拉松,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场超长的“自助餐”。从东北哈尔滨马拉松的红肠、锅包肉、饺子、杀猪菜,到山东济南马拉松排大队的烤肉摊,再到四川成都马拉松的钵钵鸡和腊肉饭,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在补给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回顾马拉松的历史,这项古老的运动自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便已出现。20世纪60年代之前,欧美马拉松赛事不仅没有运动饮料,甚至存在全程不喝水的“不成文规定”。直到60年代末能量饮料才初现端倪,70年代开始重视卡路里和碳水化合物摄入,80、90年代能量棒和能量胶才逐渐普及。

但近两年,风向突变。以2024年为例,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在补给上“卷”出了新高度。在规模较小的铁岭马拉松中,从1公里处就开始提供饮食补给,20公里的距离设置了多达31个补给点,全程共有50道美食,包括8道开胃小吃、18道特色风味、16道主食点心以及4道饮品和水果。这种变化,让不少跑者感慨,如今跑一场马拉松下来,胖三斤已不再是梦。

马拉松赛事在补给上如此“内卷”,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从参赛群体来看,随着马拉松运动的日益普及,参与者的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并非所有跑者都一味追求成绩,选择半马、欢乐跑的人数大幅增加。对于这些“重在参与”的选手们而言,马拉松更像是一场狂欢或社交活动,美食的加入无疑增添了更多乐趣。正如资深马拉松爱好者雪梨所说:“把服务提供在哪儿,吃与不吃是选手们的选择,这终归是件好事。”

而从主办方的角度出发,在马拉松赛事举办频率日益增加的当下,吸引和争夺参赛者成为关键。据田径协会数据显示,在某些时段,全国路跑赛事同期举办的场次众多,如今年10月20日有20场,10月27日有19场,4月21日更是超过50场。在众多赛事竞争的环境下,餐饮补给成为主办方吸引参赛者的重要手段。长期从事运动赛事组织和举办工作的汤程指出:“卷餐饮的背后,目的是主办方要吸引和争夺参赛者。”

此外,马拉松赛事与地方文旅产业的紧密联系也是重要因素。例如,崇礼马拉松针对成绩达标的选手给予滑雪场全天票。雪梨算了一笔账,一般马拉松报名费在200元左右,而跑者远赴其他城市参赛的交通、住宿和餐饮费用平均约为报名费的10倍,即2000元左右,这无疑为地方文旅带来了可观的消费收入。据官方数据,桂林马拉松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为1.83亿元,相关产业间接经济效益为2.96亿元,综合经济效益达4.79亿元。

在这场马拉松“自助餐”盛宴背后,还涉及到庞大的商业版图。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我国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消费周期。马拉松比赛涵盖赛事运营、品牌赞助、装备销售、旅游消费等多个领域。对于一些有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老牌经典赛事,如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等,由于其超高的人气,中签率极低,报名费和冠名收入已能使其达到收支平衡。例如2024北京马拉松中签率为16%,2024上海马拉松中签率为11.2%。然而,对于一些更新、更小型的赛事来说,情况则较为复杂。马拉松赛事的支出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封路、起点终点搭建、安检保障团队、媒体报道转播等,所需资金庞大。但好在赛事还有众多商业接口,除冠名外,汽车、保险、餐饮、3C数码等各类赞助商都希望参与其中,赛中补给的餐饮很多就来自赞助。

从医学角度看,运动过程中不宜过度饮食,“不吃自己不熟悉的食物”是专业选手的原则,以免引起水土不服或肠胃不适。

来源:大咖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