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司威胁特朗普:如果执意对中国船只罚款,就停运美国航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9 09:57 2

摘要: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场由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举行的听证会,在一开始就收到了300多个贸易团体的反对浪潮。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特朗普提出将对进入美国的中国船只收取罚款之后,事情的发展就越来越出乎他的预料。

近日,他还收到了美国老牌航运公司的威胁:如果不停止对中国的罚款,他们就只能停掉美国的航线。

这个美国公司为什么要为了对中国的罚款威胁特朗普呢?

一直以来,重振美国的造船业都是特朗普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想出了一个堪称完美的计划。

那就是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每次收取150万美元的“服务费”,这样既能打击中国,又能趁机发展自己的船业。

虽然特朗普美其名曰称这个款项为“服务费”,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这就是一项明晃晃针对中国的天价罚款。

为了能让自己这一堪称完美的计划实施下去,特朗普还特意在3月26日举行了一场听证会。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场由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举行的听证会,在一开始就收到了300多个贸易团体的反对浪潮。

而扎根美国半个世纪的老牌航运公司Atlantic Container Line(ACL),其首席执行官安德鲁·阿博特更是直接说:“如果实施罚款,我们将被迫关闭美国业务。”

为什么美国人会强烈反对这个特朗普想出的对美国有利的计划呢?

政策的双刃剑

早在2月21日,USTR就正式公布对中国海事领域的301调查措施:中国籍船舶单航次最高支付100万美元服务费,中国制造船舶的经营者则面临150万美元罚款。

这套组合拳表面针对中国造船业的“不公平竞争”,实则暗藏重塑全球航运规则的野心,但政策的锋芒尚未触及太平洋彼岸,就已在美国本土划出血痕。

ACL的遭遇成为最鲜活的案例,这家1967年成立的老牌航运公司,在2012年全球造船业洗牌时,曾被日本船厂冷拒、韩国船厂敷衍,最终由中国船厂接下五艘特种船舶订单。

如今这些维系着北美-北欧航线的生命线,却成为特朗普政策的“原罪”。

阿博特算了一笔残酷的经济账:每个40英尺集装箱运费将从500美元飙升至2500美元,这足以让ACL在美国市场彻底丧失竞争力。

更致命的是,其承运的空客机翼、美国半数建筑设备的出口命脉,将随着航线停摆而陷入瘫痪。

政策的荒诞性在产业链数据中暴露无遗,美国造船厂工时成本达中国的4.3倍,船用曲轴等核心部件完全依赖进口,30万产业工人的断层需要15年才能弥补。

当ACL询问美国船厂时,得到的答复是“七年内无法接单”——这个时间跨度远超船舶25年的生命周期。

特朗普在国会宣布设立造船办公室的豪言,在冰冷的产业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各行各业的反对

在3月24日至26日的USTR听证会,成为美国航运业的“至暗时刻”。

超过300家企业的抗议文件塞满联邦公报留言板,从迈阿密的Everglades港口到俄勒冈州的工具工厂,反对声浪形成跨产业链同盟。

迈阿密港口警告基础设施投资将沦为废墟,Work Sharp工具厂控诉成本转嫁摧毁竞争力,这些声音共同拼凑出一幅政策自杀的图景。

全球最大航运公司地中海航运(MSC)的应对策略更具象征意义,其首席执行官索伦·托夫特透露,奥克兰港可能被踢出航线版图,集装箱将向洛杉矶、长滩等大港集中。

这种“弃卒保车”的战术,暴露出美国港口体系的脆弱性——当ACL测算改道加拿大需承担天价陆运成本时,整个北美物流网络的抗风险能力已然亮起红灯。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政策打击对象的错位,中国船东仅占全球船队的19%,但中国船厂建造的船舶占比高达53.1%。

这意味着98%进入美国港口的船只都将被征税,包括日韩船东订造的新船,特朗普政府试图用“中国威胁”包装贸易保护主义,却误伤了整个全球航运体系。

正如阿博特所言:“想打击的人毫发无损,本国企业反受重创。”

政策阴影下的美国航运业正在启动应急机制,ACL的美国出口量在最近开始迅速增长,这是企业为规避风险进行的“死亡冲刺”。

但这种饮鸩止渴的抢运潮,反而加速了供应链的扭曲。当托运人疯狂囤积舱位时,运价波动已显现出2020年疫情风暴的前兆。

更深层的危机在产业替代性中发酵,ACL运营的集装箱滚装船承担着超大件运输的特殊使命,这类多用途船舶占美国与加勒比地区贸易的七成份额。

一旦这类“航运特种兵”撤离,美国出口商将被迫支付三倍运费改用散货船——这相当于给本已脆弱的制造业套上枷锁。

而空客机翼运输链的断裂,更可能引发跨大西洋航空制造业的地震。

特朗普政府将税收优惠作为造船业的救命稻草,却忽视了资本流动的残酷逻辑。

美国海军驱逐舰25亿美元的订单,让船厂对8000万美元的商船不屑一顾;国防订单挤占的不仅是产能,更是整个民用造船的产业生态。

这种“军事-商业”的畸形结构,使得美国造船业的衰落成为必然。

未来的结局

这场关税闹剧最终演变成全球化规律的现身说法,当ACL的中国造船舶穿行于纽约与利物浦之间时,它们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深度交织的产业分工。

特朗普政府试图用行政命令斩断这条钢索,换来的却是300名美国员工的失业通知,以及卡车司机、仓库工人的连锁失业。

更具警示意义的是数字贸易时代的成本传导机制,上海海事大学的测算显示,美国提出的运费涨幅将直接推高国内通胀1.2个百分点,这相当于给美联储的抗通胀战役投下燃烧弹。

而当Work Sharp工具厂的成本压力传导至沃尔玛货架时,受创的将是千万普通消费者的钱包。

1934年《琼斯法案》保护下的美国造船业,如今仅剩不到10家商船船厂;而中国凭借53.1%的全球造船份额,掌握着规则重塑的钥匙。

特朗普政府若强行推动政策,可能亲手将美国港口变成全球化弃儿——毕竟,当98%的船舶都要缴纳“过路费”时,国际贸易完全可以选择绕开北美大陆。

在这场自我毁灭的政策狂欢中,最清晰的警告来自ACL的财务报表:关闭美国业务不是威胁,而是数学计算的必然结果。

当最后一艘中国建造的滚装船离开巴尔的摩港时,特朗普的“造船业复兴”梦想,或将成为美国航运霸权的墓志铭。而大西洋的波涛之下,全球化巨轮仍在沿着既定的轨道轰鸣向前。

“日企拒绝报价,美国造船厂七年后才能接单”,USTR听证会前美企如此陈情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7473358408543190&wfr=spider&for=pc

“7年造不了一艘船!”美企控诉:特朗普对中国船只收费,我们会破产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7808380520750423&wfr=spider&for=pc

来源:董雯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