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项目主要内容:本项目拟在公司长沙智能产业中心前期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现有产业中心面积,新增土地约为 180 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 18 万平方米,新建电源产品、光储充核心模块、工程机械伺服驱动器、智能焊机产品、医疗健康设备等产品生产线和测试平台,以及宿舍等配
1、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长沙智能产业中心二期项目。
(2)项目实施主体:湖南麦格米特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3)项目建设地点:长沙县榔梨街道红树坡路。
(4)项目主要内容:本项目拟在公司长沙智能产业中心前期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现有产业中心面积,新增土地约为 180 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 18 万平方米,新建电源产品、光储充核心模块、工程机械伺服驱动器、智能焊机产品、医疗健康设备等产品生产线和测试平台,以及宿舍等配套设施。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公司现有电源产品、工业自动化、智能装备产线产品产能,新建医疗设备产品产能,更好地满足下游市场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产能,进一步提升生产制造的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同时提升上述产品领域的研发测试能力,为上述产品的升级迭代提供技术支撑
(5)项目建设周期:3 年。
2、项目投资概算
该项目总投资为 82,848.18 万元,其中土地投资 11,520.00 万元、工程建设投资 40,222.00 万元,设备投资 27,702.60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 3,403.58 万元。
3、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经测算,该项目的税后内部收益率为 17.08%,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 7.72 年。
4、项目报批事项
本项目涉及用地事宜正在办理中;本项目相关的备案及环评手续正在办理中。
5、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扩大公司主要产品产能,更好地满足下游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
公司定位为电气自动化领域硬件和软件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围绕电力电子及自动控制核心技术领域,目前已经发展了智能家电电控、电源产品、工业自动化、新能源交通、智能装备、精密连接等业务板块。
本项目拟规划生产的产品均为上述业务板块中的相关产品,作为重要的上游核心级设备,具有泛用性与刚需特点,广泛应用于下游网络通信、医疗、光伏、储能、充电桩、工程机械、高端装备等下游领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渗透,上述下游领域内技术、产品创新不断涌现,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从而推动公司上述项目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通过多年的经营发展,虽然目前公司已经在全球建有多个生产基地,具备较大规模的生产产能,但在下游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下,相关产品线产能利用率持续增长,目前已经出现较为显著的产能瓶颈,对公司产品订单的承接交付能力,以及后续主营业务的拓展造成挑战,因此公司有必要进一步扩大上述产品产能,增强公司订单承接、交付以及未来市场开拓能力,为主营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产能基础。
(2)智能数字化焊机、工程机械核心模块等产品市场放量及产业化加速,亟需建设自有产业化基地
基于前期的产品开发及市场销售基础,本项目规划生产的智能数字化焊机产品及工程机械核心模块产品开始进入快速放量阶段。智能化数字焊机产品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频电源控制核心技术,通过配套机器人厂商,应用于集装箱、工程机械、船舶重工、轨道交通等终端行业,有效提升了焊机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焊接市场需求向更高效、更可靠、更节能、更智能方向发展,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在工程机械领域,随着工程机械向电动化、节能化方向发展,对高效控制需求显著提升,公司伺服驱动器等工程机械核心模块产品在该领域的市场有望快速放量。此外,公司依托于电子电气和精密控制等核心技术,以医疗电源产品为切入点,逐步向医疗健康设备等下游领域延伸,目前已成功孵化出制氧机核心模块产品及配套解决方案。在全球老龄化演进的背景下,医疗健康领域系列产品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即将进入规模化放量阶段,亟需配套的产能建设。
目前,公司智能数字化焊机、工程机械核心模块等产品主要在株洲通过租赁政府园区厂房的方式进行生产,随着产品产销量的不断扩大,整体生产面积紧张,且测试、仓储等功能受限于场地、设备的情况,无法充分开展,对产品的生产效率、质量控制、产品交付等方面造成了挑战。在此背景下,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公司拟通过新增土地,建设自有的产业化基地,有效扩大产品生产、测试场地面积,配套先进的生产设备,在显著提升整体生产制造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生产制造活动的稳定性,为上述产品未来的市场放量及市场开拓提供必要的产能基础。
(3)提升生产过程测试能力,保障产品性能及质量控制
电源产品业务板块是公司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之一,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式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主流、便携储能/家用储能不断渗透等有利因素的驱动下,公司电源产品迎来良好的增长预期。同时,在以 AI 服务器为代表的新兴应用场景下,技术和产品升级不断加速,对材料选择、工序品质控制以及智能化管理等生产关键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促使行业内厂商不断完善全流程测试能力,以提升整体竞争力。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公司将面向本项目规划的电源产品等领域,购置先进的测试设备,针对材料管控、产品生产的制程控制及成品功能测试等环节构建配套测试能力,打造全面、完善的产业化环境,保障产品性能稳定性和一致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公司产品在高端市场的持续开拓建立基础,有效助力主营业务的持续发展。
6、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产品下游市场空间广阔,为本项目提供了市场基础
本项目拟规划生产的电源产品、工业自动化产品以及智能装备产品均为公司主要产品类别,具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下游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市场基础。本项目规划的具体产品包括通信电源、服务器电源、医疗电源、光储充核心模块产品等电源产品,伺服驱动器、数字化智能焊机等智能装备产品,以及制氧机核心模块产品及解决方案等医疗健康设备。上述产品市场需求及市场空间情况如下:
在网络电源领域,本项目产品包括通信电源及服务器电源。在5G通信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通信电源市场需求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根据 QYResearch 数据,预计 2024-2030 年间,全球通信电源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5.8%,到 2030 年将增长至 83.9 亿美元。在服务器
电源方面,AI 浪潮推动服务器功率提升,芯片单体功耗急速增加带动单台服务器功耗提升,服务器机柜架构升级,整体功率大幅提升,推动数据中心向高功率、高密度、高效率、高可靠性趋势发展。此外,以美国、中国为代表的国家规划了大量的 AI 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投资,为服务器电源产品带来了可观的市场增量。
根据 ValuatesReports 的数据,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刺激下,2024 年全球 AI 服务器电源市场规模为 28.46 亿美元,预计到 2031 年将增长至 608.10 亿美元,2025-2031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45.00%。
在医疗健康设备领域,公司依托电子电气和精密控制等核心技术,以医疗电源产品为切入点,通过创新技术,探索研发新产品及解决方案,逐步向医疗健康设备等下游领域延伸。本项目产品主要包括医疗电源及制氧机核心模块及解决方案。在医疗电源领域,近年来随着医疗设备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医疗设备向智能化、小型化方向发展,对高效电源的需求预计将持续增长。根据 P&S
Intelligence 数据,2024 年全球医疗电源市场规模约为 15.68 亿美元,预计到 2030年将增长至 23.9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7.3%。在制氧机领域,随着全球及我国老龄化进程持续深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患率的持续增长与老年群体生理功能衰退,催生大量的氧疗需求,从而直接推动制氧机市场需求。
本项目拟生产的制氧机核心组件包括控制器、压缩机及分子筛,主要应用于家用、车载制氧机领域,在家庭医疗、社区医疗、高原旅行、长途驾驶等场景中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根据 Technavio 数据,2024 年全球家用制氧机市场规模约为 19.87 亿美元,预计到 2028 年将增长至 40.34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19.38%;车载等便携制氧机市场规模约为 20.61 亿美元,预计到 2028 年将增长至 30.52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10.32%。
在光储充模块产品领域,公司以光伏、储能、充电桩等市场为切入点,为客户提供高可靠性、高性价比、高能量密度、可个性化定制的产品。在光伏领域,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协会(CPIA)预测,保守情况下 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达到 531GW 左右,乐观情况下有望达到 583GW;保守情况下 2030 年全球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将达到 881GW,乐观情况下将达到 1078GW。
在移动储能领域,根据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数据,2024 年全球移动储能系统市场规模为 511.2亿美元,预计到 2032 年将增长至 1561.6 亿美元。在家庭储能领域,受地区冲突影响,能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家庭储能在欧美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 数据,2024 年全球光伏户用储能市场约为 615 亿美元,预计到 2034 年将增长至 3,196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18.3%。在充电桩领域,
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 发布的《Global EV Outlook 2024》报告显示,2023 年末全球充电桩数量约为 4,000 万台,保守预测 2030 年全球充电桩保有量预计达 2 亿台,较 2023 年新增 1.6 亿台需求。
在伺服驱动器领域,根据 Technavio 数据,2024 年全球电机及伺服驱动器市场规模约为 152.37 亿美元,预计到 2028 年将增长至 188.7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5.50%。在工程机械领域,伺服驱动器是工程机械从“机械化”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核心零部件,通过精准控制、高效节能、环境适应赋能功能机械创新,在全球向“零碳”社会迈入的过程中,其市场渗透率预计将持续提升,掌握高性能伺服技术的厂商将迎来市场发展机遇。
在数字化智能焊机领域内,作为工业焊接机器人的核心配套应用产品,将电能转换成焊接能量并能实现焊接操作的整套装置设备,下游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交通、工程机械、船舶海工、钢结构、集装箱等。根据 Technavio 数据,2024 年全球焊接设备市场规模约为 144.85 亿美元,预计到 2028 年将增长至 184.3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6.21%。
在竞争格局方面,全球及高端焊机主要市场份额仍主要被日本松下(Panasonic)、日本 OTC、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奥地利福尼斯(Fronius)、丹麦米加尼克(Migatronic)、美国林肯、芬兰肯倍(Kemppi)、德国 EWM、Cloos 等国外厂商占据,公司智能焊机虽然在国内弧焊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仍具有较大的全球市场发展空间。
(2)突出的市场地位以及丰富的优质客户群,为本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项目拟规划生产的电源产品、工业自动化产品以及智能装备产品,在下游网络通信、医疗健康、光伏储能、工程机械、高端装备等领域内具有广泛应用。凭借优异的产品品质与性能,公司在上述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市场地位,并积累了丰富的优质客户群,为本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市场地位方面,在电源产品领域,公司是我国本土领先的电源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出货量位于全球前列。根据全球电源领域知名研究机构 Micro-TechConsultants 统计数据,2023 年公司电源产品销量位列全球第七位。
在光储充模块领域,公司积累特变电工、智充科技等知名客户资源,并通过全球化网络布局加速海外市场渗透。在工程机械伺服驱动器领域,公司产品凭借技术能力以及本土供应链和快速服务能力,通过头部客户的严格验证,在注塑机、电动工程机械领域实现进口替代,并在电动叉车、高空作业平台等场景占据了显著的市场份额。在数字化智能焊机领域,公司在国内弧焊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焊机电源出货量位居首位。
在客户群体方面,公司凭借全球化业务布局,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积累了一系列全球知名客户,包括爱立信(Ericsson)、思科(Cisco)、飞利浦(Philips)、特变电工、中联重科、三一集团、中集集团、中车集团等,具有稳定的产品需求及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够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本项目相关产品目前已积累的主要客户情况如下:
电源产品领域客户:爱立信(Ericsson)、思科(Cisco)、瞻博网络(Juniper)、诺基亚(Nokia)、阿里斯塔(Arista)、智邦科技(Accton)、特变电工、智充科技等
医疗健康设备领域客户:飞利浦(Philips)、通用医疗(GM)、迈瑞(Mindray)等
工业自动化领域客户:中联重科、徐工集团、临工重机、中力叉车等
智能装备领域客户:鸿路钢构、中建钢构、中船集团、三一集团、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中集集团、中车集团等
此外,目前公司已与英伟达(NVIDIA Corporation)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在服务器电源领域成为其指定的数据中心部件提供商之一,正积极参与英伟达Blackwell 系列架构数据中心硬件系统的创新设计与合作建设。英伟达作为国际头部科技公司,其产业链生态稳定,发展前景广阔,公司与英伟达在该领域的合作有力保障了项目相关产品市场消化。
(3)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与显著的区位优势,为本项目提供了重要保障
多年来,公司坚持国际化和全球化战略,通过多元化产业布局和全球化战略,形成了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及市场拓展的全方位能力,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目前,公司在全球建立了9大制造中心,10个研发中心以及超过50家分支机构。
近年来,公司在长沙深度布局,建设了长沙智能产业中心,建成了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其中,长沙研发中心定位于公司全球研发中心,具备全球一流的试验检测能力,为公司未来的研发体系建设和长远布局奠定了基础。
本项目拟建设地点位于长沙市经开区,长沙市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中心,具有较为显著的区位优势。在产业发展方面,长沙市约40%的GDP来自制造业,形成了以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对本项目拟规划生产的产品具有旺盛的配套需求。在人才方面,长沙知名高校云集,包括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双一流”院校,理工科人才储备丰富,能够为本项目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在交通方面,长沙是中部交通枢纽,京广、沪昆高铁在此交汇,形成“12345”快速交通网(1小时通达省内城市,2小时覆盖中部省会,3小时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为本项目的原材料、产品仓储物流等提供了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公司通过多年坚持国家化布局发展战略,在国内外范围内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建设、管理、运营经验,在长沙具有项目成功经验,同时依托于长沙显著的区位优势,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报告为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
来源:思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