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习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舡去。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及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市等争上书言之,
今天读的原文是:
初,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习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舡去。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及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市等争上书言之,请得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舡交海中,皆以风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能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遂自南郡由关武归。
初,韩人张良,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韩。及韩亡,良散千金之产,欲为韩报仇。
泗水取鼎图
"秦始皇二十八年,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记载,揭开了秦始皇东巡的神秘面纱。徐州东北的秦洪桥畔,古泗水曾是黄河夺淮的咽喉要道,湍急水流暗藏着九鼎之一的传说。这尊象征九州一统的神器,在秦灭周后意外沉没,成为秦始皇挥之不去的心病。泗水作为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不仅是军事要冲,更是文化符号的聚集地。秦始皇选择在此打捞九鼎,既是对周王朝正统的象征性继承,也是对 "五德终始说" 的实践 —— 水德取代火德的关键,正是通过泗水这个地理坐标完成的。汉代画像石中的《泗水取鼎图》,龙咬断绳索的细节,暗喻着秦王朝天命的断裂,这种谶纬式的解读,为后世 "赤帝子斩白帝子" 的起义埋下伏笔。
二、湘山伐树:帝王权术的血色地理
当秦始皇的船队行至洞庭湖湘山祠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打乱了行程。面对博士 "尧女舜妻" 的回答,这位自认 "德兼三皇" 的帝王勃然大怒,下令三千刑徒将湘山植被砍伐殆尽,赭红山体如受髡刑的罪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暴力的地理改造工程。湘山祠所在的君山,古称洞庭山,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秦始皇的暴行,表面是对 "湘君" 神权的挑衅,实则是对楚地巫文化的镇压。他以 "赭山" 这种侮辱性刑罚,试图摧毁楚人的精神图腾,却在无意中成就了 "斑竹" 的凄美传说。唐代诗人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的吟诵,让这场地理改造最终演变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斑竹
三、求仙入海:东方航路的权力实验
从琅琊台到碣石宫,秦始皇的求仙船队在渤海湾画出了帝国最东端的弧线。《史记》记载的 "蓬莱、方丈、瀛洲" 三神山,对应着胶东半岛至朝鲜半岛的航海路线。徐福东渡的数千童男女,不仅是寻仙队伍,更是帝国开拓东方的先遣军。秦皇岛金山嘴的秦行宫遗址,印证了秦始皇对海洋的野心。他在碣石镌刻《碣石门辞》,将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 的陆权思维延伸至海洋,试图构建海陆复合型帝国。这种战略思维影响深远,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正是对秦始皇海洋探索的继承与发展。
蓬莱赤壁
四、地理叙事:权力的空间诗学
秦始皇的一生,是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纵横捭阖的一生。他的五次巡游,不仅仅是帝王的出行,更是一场权力与地理的深刻对话。从咸阳出发,他的车辙印遍了帝国的每一寸土地,东至渤海之滨,西达陇西高原,南抵潇湘之畔,北临河套草原。每到一处,他都以帝王的威严重塑当地的地理景观,或是封禅泰山,或是刻石纪功,将自己的意志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
他在泰山封禅时,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暴雨,这场暴雨不仅淋湿了他的龙袍,更引发了后人对于 "天谴" 的无尽遐想。在湘山祠,风浪几乎掀翻了他的龙舟,这一自然现象被史官记录下来,成为了 "神意" 的象征。秦始皇以 "赭山" 回应湘君的 "挑衅",却也在无意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地理叙事 —— 将自然现象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影响了后世帝王的巡游活动,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巡游路线中,我们还能看到帝国的交通网络如何被构建起来。"车同轨" 的政策,使得驰道成为连接帝国各地的血脉,将原本分散的地理单元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驰道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权力传播的通道,通过它们,秦始皇的政令能够迅速传达至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云车裂帛,万里河山窄。
湘竹啼痕斑未勒,犹记赭山如墨。
蓬莱雾锁仙槎,碣石浪卷黄沙。
终古苍梧望断,斜阳一片秦霞。
这首《清平乐》,仿佛是秦始皇巡游的一曲挽歌。他一生都在追逐权力与永恒,却最终在沙丘平台画上了句号。但他所创造的地理叙事,却如斜阳下的秦霞,虽已落幕,却依然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绚丽的色彩。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世无数帝王的范本,也成为了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与地理关系的一把钥匙。
来源:第一人称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