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市场崩盘:从中产标配到5000元贱卖,谁杀死了“乐器之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9 12:08 2

摘要:2023年,中国钢琴销量断崖式下跌,原本占据客厅C位的“贵族大玩具”,如今成了中产家庭急于脱手的“烫手山芋”。

2023年,中国钢琴销量断崖式下跌,原本占据客厅C位的“贵族大玩具”,如今成了中产家庭急于脱手的“烫手山芋”。

一位家长在二手平台挂出2019年购入的雅马哈钢琴,标价5000元仍无人问津,最终只能自嘲:“钢琴占地2平米,房价都亏了十几万”。

01

曾经的钢琴市场有多疯狂?

2017年,中国年销售钢琴40万台,是美国的13倍;

4000万琴童的规模,让外媒惊呼“中国正在用钢琴征服世界”。

珠江、海伦等国产巨头赚得盆满钵满,琴行遍布城市商圈,一节钢琴课价格堪比重点中学补习费。

而如今,珠江钢琴净利润暴跌93%,海伦钢琴由盈转亏,全国超7000家琴行倒闭,行业规模从1947亿缩水至不足90亿。

这场崩塌背后,不仅是中产“装X自由”的幻灭,更是一场教育功利主义与消费理性的终极对决。

钢琴市场的黄金十年,本质是一场政策催生的投机狂欢。

2008年教育部一纸文件,让钢琴考级与中考加分挂钩,瞬间点燃家长们的热情。

武汉家长李女士回忆:“当年考到九级能加10分,相当于白送一道数学大题,砸锅卖铁也得让孩子学。”

但2021年政策风向突变,教育部宣布取消艺术特长生高考加分,2024年起高校艺术团停止招生选拔。

一夜间,钢琴从“升学硬通货”变成“无用奢侈品”。

北京海淀区某重点中学教师透露:“以前班里超半数学生考级,现在只剩零星几个真正有兴趣的。”

更致命的是“双减”政策的补刀。

当学科类培训被严控,钢琴课却未能搭上“素质教育”便车。

上海家长王先生算了一笔账:“一周两节钢琴课,一年花费2万,加上买琴、考级,六年至少20万。

有这钱不如报编程课,好歹能写进简历。”

政策红利消失后,市场迅速现形。

珠江钢琴销量从2019年的15.6万台暴跌至2023年的不足11万台,海伦钢琴立式琴销量腰斩,琴行招生量普遍只剩巅峰期的30%。

一位从业20年的钢琴老师苦笑:“以前家长求着加课,现在求着退费,都说‘学这玩意儿能当饭吃吗’?”

02

如果说政策转向是导火索,那么中产阶层的消费降级,则直接抽走了钢琴市场的根基。

买琴成“奢侈品消费”。

疫情后,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而一台国产钢琴均价2-3万,进口琴动辄10万以上,相当于二三线城市普通家庭半年收入。

长沙琴行老板坦言:“以前家长进门就问‘哪个型号考级好用’,现在第一句话是‘有没有租琴服务’。”

练琴成“家庭战争”:钢琴对时间、空间、精力的吞噬,让本就焦虑的中产不堪重负。

广州家长林女士的遭遇极具代表性:女儿每天练琴1小时,她需全程陪同纠错,周末往返琴行2小时,“比上班还累,钢琴盖一开,亲子关系直接崩盘”。

而随着中学课业压力增大,超70%琴童在初中前放弃学琴,万元钢琴沦为“高级置物架”。

二手市场“踩踏抛售”,当钢琴从投资品变成负资产,恐慌性抛售席卷市场。

闲鱼数据显示,2023年二手钢琴挂牌量激增300%,标价普遍不足原价1/10。

更讽刺的是,部分琴行推出“买课送琴”“0元学琴”,却被曝用劣质琴捆绑销售,进一步摧毁消费者信任。

钢琴市场的萎缩,也是新技术、新消费观念对传统行业的降维打击。

电子乐器“偷家”,智能电钢琴以5000元内的价格、静音练习功能、AI纠错系统,精准击中家长痛点。

罗兰、雅马哈等品牌推出“APP互动课程”,让孩子在家就能自学,省下每年数万元培训费。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电钢琴销量逆势增长40%,95后买家占比超六成。

“兴趣平权”浪潮:当钢琴祛除“贵族光环”,年轻人开始拥抱更自由的艺术选择。

小红书“00后学乐器”话题下,尤克里里、架子鼓、古筝等内容播放量破亿,而钢琴相关视频同比减少60%。

有音乐博主分析:“钢琴太重、太贵、太卷,年轻人宁愿花300块买把吉他,在地铁口唱《漠河舞厅》”。

育儿哲学颠覆:新一代家长不再迷信“苦练成才”。

00后妈妈张婷的选择颇具代表性:“女儿学钢琴三年,考级前天天哭。

现在改学街舞,虽然不‘高雅’,但看她自信的样子,我觉得值了。”

03

顶级品牌“闷声发财”:施坦威中国区销售额连续五年增长超20%,其34万美元的立式琴被富豪视为“资产配置”。

上海某高端琴行销售透露:“买百万级钢琴的客户反而增多,他们不关心考级,只问‘能不能传给孩子’。”

国产厂商“农村包围城市”:珠江钢琴推出万元内入门款,在县城商场设体验点,海伦钢琴与中小学合作“公益音乐课”,培育潜在用户。

这场冰火两重天的分化,暴露出钢琴市场的本质:当功利性需求退潮,唯有真正热爱者与高净值人群愿意买单。

正如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雪慧所言:“钢琴不是股票,艺术的价值在于滋养生命,而非变现。”

从疯狂到理性,钢琴市场的崩塌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中产阶层的精神蜕变。

他们曾将钢琴视为跨越阶层的门票,却在教育内卷与消费主义的双重绞杀中,终于学会对伪需求说“不”。

当岳琳们不再强迫孩子练琴,当施坦威的琴声依然在豪宅回荡,当县城少年用电子琴奏响第一支曲子,或许这才是音乐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热爱无关功利,艺术不必装X。

来源:高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