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情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9 12:13 3

摘要:追根溯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那个年代电视机是稀罕物,新闻都是在广播、收音机里听到的,我也喜欢舞文弄墨的去写新闻。采写新闻材料,讲究耳朵尖、鼻子灵、手脚勤。很多时候,我手拿笔和笔记本,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便立马扔掉一切,不管不顾跑过去采访。那时有初生牛犊

选自:张必林 《亦恬文艺 》

□张必林

有段时间,我热衷于收藏,包括书报、古玩、旧物品…

追根溯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那个年代电视机是稀罕物,新闻都是在广播、收音机里听到的,我也喜欢舞文弄墨的去写新闻。采写新闻材料,讲究耳朵尖、鼻子灵、手脚勤。很多时候,我手拿笔和笔记本,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便立马扔掉一切,不管不顾跑过去采访。那时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进,什么人都敢采访,什么事都敢写。写好稿件便通过邮局寄给广播站。县城内寄信,当时邮资好像是3分钱。

后来,广播站的王新林老师告诉我,寄新闻稿件,在信封上备注一下"稿件",邮局是会免费投递的,不收费用。月底了,广播站会通过邮局寄稿费单给我,每篇新闻稿的稿费不一样,有6角、8角,最高是1元。我留存了几张稿费单,没有去兑换现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便是收藏。大概是多次搬家的缘故,我收藏的一些物品,包括稿费单和报纸都遗失了。我下岗后曾去浙江的义乌市当打工佬十多年,动笔写写画画的毛病没有改变。常有小豆腐块在《浙中新报》上发表,见有我文章的报纸,我便收藏起来。

打工12年,我在义乌的不同私企辗转,在宾馆、袜厂当过大锅菜厨师,在铝塑厂、拉链厂当后勤主管,在文具厂、手套厂当总管,在工艺笔厂当厂长,在奶茶、创口贴厂当办公室主任,在饰品厂当人事经理,在地毯厂当行政副总经理。

——(我的打工经历倒是丰富多彩的)——

回监利后,我觉得自己的打工经历比较丰富,便创作了十六万多字长篇小说《义乌打工记》,经老同学赵亚平介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哈哈,我自己收藏了自己写的书。

我同监利市集报协会有缘,文友彭桂生经常邀请我为嘉宾,参加他们集报协会的活动。彭桂生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市文联委员、集报协会顾问。非常荣幸,因共同的兴趣爱好,我们都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我非常佩服他们酷爱纸质文化,克服困难,始终不渝,坚守自己的信念,而且还作出了不俗的成绩,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真是一群了不起的痴迷集报人。应该是七十年代末,监利县文化馆铅印了《监利文艺》刊物,我的小诗也被收录在刊物上。文化馆给我寄来一本《监利文艺》,我欣喜收藏起来。

八十年代初,我整理的小资料多次在《荆州日报》上发表,不仅寄给我样报,还寄给我每篇5元的稿费单,尤其是对报纸我也独有情钟和小心收藏起来,但没有保存好。后来,承蒙王新林、万建芳的抬爱,我有幸成了监利春芽文艺社《春芽》月报的编辑,并主管编辑部日常工作。我便把每期报纸都收藏一份,现在倒是稀罕少见了。终于找到几份,并赠送给集报人士彭桂生收藏。

前几年,我临时管理监利作家协会的日常工作,筹办了《监利作家》小报,属作者们内部交流的,并自封编辑部主任。报头字由朋友、知名书法家何建华题写,

上面经常发表本土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倒是很受乡土作家们的喜爱。聚集了天南地北的监利文学爱好者。

并邀请老同学赵亚平(原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副总裁)担任顾问。

~~~~~~~~~~~~~~~~~

【张必林: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监利市文联委员,著有长篇小说《义乌打工记》】

来源:玉堂天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