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6日,在英德市西牛镇赤米村3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里,数台旋耕机在田里来回穿梭,水稻插秧机将一株株翠绿的秧苗植入田里,轰鸣声、机器运作声交织成春耕序曲。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田野里到处涌动着浓浓的春意。
3月26日,在英德市西牛镇赤米村3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里,数台旋耕机在田里来回穿梭,水稻插秧机将一株株翠绿的秧苗植入田里,轰鸣声、机器运作声交织成春耕序曲。
水稻插秧机将一株株翠绿的秧苗植入田里。陈咏怀 摄
英德计划完成春种粮食播种面积30.99万亩。陈咏怀 摄
当天上午,英德在此举行2025年春耕生产现场会,拉开了新一年春耕备耕生产序幕。记者从现场会获悉,今年,英德计划完成春种粮食播种面积30.99万亩,油料9.92万亩。英德将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因地制宜部署春耕生产各项工作,为全年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开好局、起好步。
田间春耕忙
力争4月底前完成早稻插秧
春分过后,气温回升,正是春耕备耕的有利时机,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们忙碌的身影。
农户正在抛秧。
在横石水镇群丰村,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开展早稻抛秧,绿油油的秧苗均匀地散落在田里,为广袤的田野披上了“绿装”。“这段时间聘请了接近10名村民抛秧,预计一周后可以全部完成。”农户石瑞成表示,今年自己选择种植“胜优19香”丝苗米,主要是看中其米质优、产量高、抗病强等特点。
旋耕机在田里作业。陈咏怀 摄
横石水镇农技中心唐振万介绍,今年横石水镇计划组织种植5000亩丝苗米,并将不断扩大连片种植规模,逐步形成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此外,横石水镇还与清远市侬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全力推广种植“胜优19香”丝苗米,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走进英德市东华区域性农机合作社的育秧田,一盘盘嫩绿的秧苗整齐地摆放在田间,一片绿意盎然,长势十分喜人。农户们正忙碌地进行着秧盘摆放工作,有的在仔细查看秧苗的长势,有的在为秧苗细心地盖上保温膜。“我们3月初就到这里干活了,因为已经做了好几年,知道怎样育好秧,老板都会聘请我们。”当地农户曾阿姨说道。
“现在育了2000亩地的种子,里面的品种以丝苗米为主。”合作社负责人张少林介绍,为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合作社提前做好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储备工作,同时还组织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育秧技术培训,确保育出壮秧,为全年粮食丰收开好局、起好步。
2024年,英德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8.87万亩、粮食产量20.03万吨,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三增”。胡斯杰 摄
作为广东省农业大县,英德始终将粮食生产视为头等大事。近年来,英德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全力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全方位保障粮食生产稳步提升。2024年,英德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8.87万亩、粮食产量20.03万吨、油料播种面积16.81万亩,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三增”。
记者从英德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英德计划完成春种粮食播种面积30.99万亩、油料9.92万亩,并力争在3月底前完成早稻育秧工作,在4月25日前基本完成早稻插秧。
为确保完成今年春季农业生产各项任务,英德强化任务落实,将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镇(街)、村、组、户、地块,确保责任落实到人、任务落实到田。同时,成立英德市粮油生产技术指导组,由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农科所所长及多位高级农艺师带队,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粮食生长情况,针对农作物所处的不同阶段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田管。
今年,英德还聚焦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计划投入约279万元开展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攻坚行动项目;投入420万元实施水稻合理密植提单产项目,其中早稻计划实施5000亩,晚稻计划实施30000亩。
“小田并大田”
土地整合整治提高经营效益
本次现场会在西牛镇赤米村举行,放眼望去,3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
“这里原本是一片撂荒地,土地高低不平、灌溉设施不完善,耕作难度较大。”赤米村党委书记丘兴达表示,近年来,西牛镇投入30万元资金,用于整治这片撂荒地,并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改善了原有灌溉系统,配合水利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生物措施,让曾经无人问津的撂荒地升级为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良田。“今年,我们还引进了国资公司来种植水稻,连片经营,争取最大效益。”丘兴达说道。
赤米村的转变是英德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整合整治,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英德积极引导村集体通过股份合作、托管、代理等多种灵活方式,统筹整合农户承包地。同时,大力鼓励市县国有企业、供销合作社与村集体深度合作,携手推进农村土地整合整治利用工作。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促进农业产业朝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大幅提升了土地经营效益。
如大站镇大站社区引进广东薯香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甘薯,完成撂荒地复耕400多亩。该社区通过托管农户撂荒地、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签订流转协议、村集体为企业提供统一流转撂荒地服务、企业向村集体支付一定比例服务管理费的模式,全力推进耕地复耕复垦,加快小田并大田,为推动强村富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甘薯种植由公司提供薯苗、技术并且保底收购,亩产收益过千元。
大湾镇田心村组织带领村小组长、理事会成员外出学习土地整合先进经验,大力宣传粮食安全生产、耕地保护、撂荒地整治复耕复种奖补、连片种植水稻奖补等相关政策,并引导村小组整合土地流转给农业公司,铲除苗木、退蕉还粮,打破“田埂阻”实现“小田并大田”,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把零碎撂荒地变为便于机械化、规模化耕作的良田。目前该村成功整合流转500多亩撂荒地,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近30万元收入。
九龙镇探索出政府、村集体、企业、农民多方共赢的“6+1”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并引进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清远侬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在九龙镇推广“玉米/大豆”“水稻/大豆”等轮作体系,大豆种植面积超5000亩。
生产全托管
创新健全县镇村“三级”协办体系
3月25日,在东华镇黄华社区50亩的耕地里,英德市东华兴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寿锦驾驶着旱直播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顺利将一粒粒稻种精准地播撒进土壤。
“今年春季雨水偏少,采用旱直播的技术,能尽可能解决水稻生产前期缺水的问题。”杨寿锦介绍,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其提供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服务,种植户只需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即可。
合作社能为英德20多个乡镇提供机械化服务,服务农户3000多户,年服务面积达5万多亩,其中水稻种植服务面积3.6万多亩。“为农户提供全托管服务,不仅降低农户生产成本,还有效提高了种植效率,这极大地鼓舞农粮大户种植积极性。”杨寿锦说道。
英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英德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为构建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英德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遴选合作社或农业企业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推动种粮大户和涉粮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开展联合互助的社会化服务。2024年,全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5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80.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3.25%。
“专业人做专业事,服务组织可以为农户提供耕、种、防、收、烘干等作业服务,农户只需专心管好田间管理工作。”该负责人介绍道。
在此基础上,英德创新健全县镇村“三级”协办体系。结合当地地域面积广、农作物种类丰富的实际情况,在县级层面成立了英德市农业生产托管运营中心,负责吸收统筹全市农机合作社农机具资源,建立托管服务标准化规范;在镇级层面创新建立了五大区域性农业生产托管运营分中心,分区域打造专业化托管服务平台对接农户,让大部分农户可以通过平台下单,找到自己所需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在村级层面通过发展村干部、农机大户、跨区作业服务队等成为托管员,为广大农户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机服务支持。
截至2024年底,英德整合农机服务组织25个,纳入清远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录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16个,建立镇级农业社会化托管运营中心5个,发展托管员313人。
南方+记者 陈咏怀
通讯员 赖靖文 陈梦圆 林佳慧
来源: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