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李沧区兴华路街道永平路社区兴国路25号楼院,说起“于氏绒花”传承人于慧,无人不知。在于慧家中,展示着许多巧夺天工的绒花作品——雍容华贵的牡丹、灵动活泼的喜鹊登枝……每一件都栩栩如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作为李沧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于氏绒花”的传承人,于慧用一双巧
“于氏绒花”传承人于慧用一双巧手和满腔热爱让千年技艺重焕光彩
青岛早报2025年03月29日版面
在李沧区兴华路街道永平路社区兴国路25号楼院,说起“于氏绒花”传承人于慧,无人不知。在于慧家中,展示着许多巧夺天工的绒花作品——雍容华贵的牡丹、灵动活泼的喜鹊登枝……每一件都栩栩如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作为李沧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于氏绒花”的传承人,于慧用一双巧手和满腔热爱,让绒花制作这门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身穿汉服的于慧头戴自己制作的绒花饰品。
今年46岁的于慧早在童年时期,便与绒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祖上曾是清末宫廷的绒花匠人,家族技艺代代相传,绒花制作场景成为她童年记忆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年幼时,她常看祖母用蚕丝、铜丝制作出精美的饰品,那些五彩斑斓的花朵在她心中埋下了热爱的种子。
于慧制作的凤凰绒花精美别致。
随着年龄的增长,于慧对于绒花制作的热情愈发高涨,她开始主动向长辈请教,从最基础的制作手法学起。初学做绒花时,于慧没少吃苦头,手指被铜丝扎破是常事,染色时双手沾满颜料,数月都难以洗净。慢慢地,她掌握了绒花制作技艺的精髓,能够独立制作出精美的作品。在反复的锤炼中,她逐渐领悟到绒花制作的“秘诀”所在:“每一片花瓣弯出的弧度、每一根丝线的捻转都不是只靠简单的动作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注入匠人的心意,这样做出来的绒花才有生命。”
形态逼真、色泽艳丽的牡丹绒花。
在传承绒花技艺的过程中,于慧发现,很多传统的制作技巧和手法经过代代流传出现了缺失,有些甚至已经失传。例如,长辈告诉于慧做绒花时要用马尾毛做的刷子来梳开蚕丝线,至于为什么要用马尾毛,其他刷子为何不行,大家却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慧只能凭借小时候的记忆,一点点摸索实践。“我当时就想,这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不能稀里糊涂地做。后来经过反复试验,才知道只有马尾毛做成的刷子能把蚕丝线梳得又匀又好,其他刷子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于慧说,“很多绒花制作技艺都是口口相传的,没有太多书面记载,留下来的样式也不多,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许多制作技巧都是于慧通过亲身实践,才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奥妙。
随着时代的变迁,机械化生产的浪潮冲击着传统手工业,绒花市场急剧萎缩,这门古老技艺一度面临传承困境,险些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只有少数手艺人还在默默坚持。“手艺没了,魂就散了。”这是于慧常说的话,正是这份对传统技艺的执着与热爱,支撑着她在艰难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近年来,随着汉服文化的兴起,以及古装剧、仙侠剧的热播,国风文化重回大众视野,绒花也迎来了它的春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绒花的美,这种独特的传统饰品再次受到关注。“现在大家对非遗越来越重视,绒花制品也逐渐有了市场。”于慧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果断决定将爱好转变为职业。从此,她正式踏上了绒花传承与创新的征程。
绒花制作是一门极其考验耐心与细心的手艺。其主要制作材料是蚕丝线和铜丝,从蚕丝线的梳理到花瓣的塑形,每一道工序都需手工完成。在制作中,于慧将蚕丝线挂在木架子上,先用马尾刷将蚕丝线梳成小细绒,再用0.2毫米甚至更细的退火铜丝夹住丝绒,随后经过“滚绒”等工序制作出绒条,这便是制作绒花的主要材料。“制作绒花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小心翼翼,必须要慢,必须要有耐心。”于慧说。
于慧完成一件普通的绒花作品大概需要一天时间,而像团扇、冠饰这类较为复杂的作品,则需要耗费一两个月。于慧的作品全部是她自己设计的,由于史料记载有限,她只能凭借记忆和想象一点点摸索。尽管工具不断更新,但于慧仍坚持手工制作,许多工具都是她自己改良或亲手打造的,“只有我自己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工具。”
在于慧眼中,绒花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精湛的技艺上,更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上。绒花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在当时被称作宫花。绒花谐音“荣华”,寓意着吉祥美好,曾经是深受古代宫廷贵族喜爱的装饰品。如今,于慧通过自己的作品,将这份厚重的文化底蕴传递给现代的人们。“绒花戴在头上非常好看,显得贵气十足,尤其是搭配汉服,整个人的气质都会截然不同。”于慧笑着说,“看到自己制作的绒花戴在别人头上,我特开心,特有成就感。”
为了让绒花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于慧大胆创新。她将一般用于传统婚庆的绒花变为日常装饰品,设计出头饰、胸针、耳饰等文创产品,并融入现代审美元素,推出新中式风格的绒花饰品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者。“要紧跟年轻人的喜好,以前绒花的样式比较单一,只有菊花、绒鸟几种,现在像腊梅、牡丹、十二花神等各种新样式层出不穷。”于慧介绍道。她还经常关注网络上的潮流趋势,学习并制作新样式,赋予了绒花时尚感。
此外,她还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线下体验课等方式推广绒花文化。尽管订单量不少,但她始终坚持手工制作,拒绝为了效率而牺牲质量,“想要做得快其实也可以,但那样产品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失去了意义。”
尽管绒花制品在市场上逐渐受到欢迎,但于慧的传承之路依然面临不少挑战,寻找合适的传承人成为其中最大的难题。许多人慕名而来想要学习绒花制作技艺,但几乎都难以坚持下来。制作绒花时精神需要高度集中,于慧笑着说:“我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制作绒花。家里人稍微说说话就可能打断我的思路。从事这门手艺需要能耐得住寂寞,同时还得懂色彩搭配,会设计,并深入了解绒花的历史底蕴,不是随便学学就能学会的。”正是这种对专注力、耐心以及综合素养的高要求,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然而,于慧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她不强求自己的女儿继承这门手艺,而是期待能找到真正热爱绒花的有缘人,“我觉得传承绒花制作技艺需要缘分,也需要天赋。”
另外,绒花制作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较高,导致其价格较为昂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推广。“以前许多人不了解绒花制作工艺的复杂,一听价格就觉得特别贵。”于慧坦言,好在随着非遗热度不断攀升,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善。
于慧深知,传承绒花技艺不仅仅是制作出精美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门古老技艺。她经常受邀参加高校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还给许多留学生讲过课。她现场展示绒花制作技艺,让留学生们近距离感受这门流传了千年的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
于慧还积极参与青岛市组织的各类活动,通过展示作品、现场制作等方式,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看到大家对绒花越来越感兴趣,我真的特别高兴。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技艺和文化,把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于慧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随着汉服、国风的兴起,绒花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于慧对此感受颇深:“前两年我出去摆摊,很多人不认识绒花,需要我挨个介绍。近几年明显感觉到不一样了,大家看到我的摊位时,会主动说‘看,这是绒花’。”这种变化让她看到了绒花技艺传承的希望,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
如今,于慧最大的心愿是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不需要太大的空间,只要能满足我制作和展示绒花作品的需求就行。”于慧说,工作室不仅能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还能成为绒花文化的展示窗口,她可以在这里举办展览、开展培训,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这项技艺的魅力。
在新中式潮流的推动下,绒花正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在于慧眼中,绒花已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