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播州区桂花桥街道遵南社区的西苑郦景小区,王廷左老人总爱在晚饭后,用布鞋底摩挲新铺的沥青路面。这种触感让他想起年轻时赶集的青石板路——只不过现在,这条“新路”通向了健身广场的太极区,而非山外的集市。
播州区桂花桥街道遵南社区的西苑郦景小区,王廷左老人总爱在晚饭后,用布鞋底摩挲新铺的沥青路面。这种触感让他想起年轻时赶集的青石板路——只不过现在,这条“新路”通向了健身广场的太极区,而非山外的集市。
三公里外的佳苑小区,施工队正给护栏抹最后一道水泥。工人老彭不知道,他们搅拌的不仅是砂石,更是一个老旧社区向现代宜居空间蜕变的“黏合剂”。在播州区,这样的改造现场已成为基层治理的“解剖课”:如何让多年的老小区,在不大拆大建中重获青春?
“要不要保留这棵老桂花树?”去年夏天,遵南社区的居民大会上,这个问题引发激烈争论。最终,佳苑小区改造方案里多了一条“绕树施工”的特别条款。这种“土办法”,恰是播州区老旧小区改造的核心密码——把决策权交给群众。
社区工作者潘文韬的入户登记表上,记录着居民们形形色色的诉求:六号楼要求加宽消防通道,三单元老人申请增设扶手,年轻妈妈们则盯着儿童活动区……
这种“参与式改造”甚至改变了社区管理结构。在佳苑小区,有居民义务监工,每天拿着卷尺测量地砖接缝。他们的检查清单上,连防盗门铰链的螺丝数量都标得清清楚楚。
西苑郦景小区的新路面藏着更深层的治理智慧。当施工队铲除最后一块翘起的水泥板时,他们其实在解决三个问题:平整出行通道、消除暴雨积水,更重要的是——抹平了多年积累的怨气。
“以前下雨天要穿胶鞋倒垃圾。”居民刘兴会指着如今划着黄线的停车区,那里曾是个让邻里吵了好几年的水坑。社区工作者王登容深谙这种“路面政治学”:重铺一条路,等于重修了人与人之间的“邻里公约”。现在,傍晚的健身广场上,曾经为抢车位红过脸的业主,正跟着同一个音乐跳广场舞。
改造还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副产品”。飞线充电整治后,车棚里出现了共享充电桩;电子眼安装时,顺带组建了居民巡逻队。这些细节构成播州区的“治理辩证法"”硬件改造只是表象,真正的工程是重构社区共同体。“改造不是交钥匙工程。”社区负责人解释说。
夜幕降临,新装的路灯在沥青路上投下暖光。健身器材区传来孩子的笑声,而几位老人正围着新设的象棋石桌鏖战。这些场景让人想起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论断:真正的公共空间,从来都是在使用中被定义的。
记者手记:改造的“另一面”
看着工人们给佳苑小区护栏刷最后一道漆,记者突然意识到:老旧小区改造,最珍贵的或许不是崭新的墙面,而是施工过程中,那些站在脚手架下纷纷点赞的居民——当一个人开始关心护栏该刷什么颜色时,他已然成了社区的真正主人。
播州区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最好的治理,是让老百姓在自家门口就能触摸到发展的温度。就像王廷左说的:“路平了,心就顺了。”这条新铺的沥青路,分明是通往现代社区治理的康庄大道。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