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27日讯产业旺则经济旺,农业兴则农村兴,一栋栋大棚就是村民的一个个“聚宝盆”。近年来,为破解蔬菜产品供给季节性、单一性、高品质短板等问题,聊城度假区于集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实施老旧大棚改造提升工作,着力发展蔬菜产业,打响“于字号”蔬菜品牌影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27日讯产业旺则经济旺,农业兴则农村兴,一栋栋大棚就是村民的一个个“聚宝盆”。近年来,为破解蔬菜产品供给季节性、单一性、高品质短板等问题,聊城度假区于集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实施老旧大棚改造提升工作,着力发展蔬菜产业,打响“于字号”蔬菜品牌影响力。
走进于集镇东靖村村民李振东的大棚,一排排西瓜苗长势喜人。从小拱棚到现在的中拱棚,从种油菜、菠菜到礼品小西瓜,多年的种植让他走上了致富路。眼看着这些大棚逐渐老旧,跟不上设施农业发展的步伐,李振东就琢磨着将这些大棚进行升级改造。“普通大棚一亩地造价八千多元,高级的大棚一亩地造价最低七八万元,差距太大,经济条件不大富裕。”李振东说。
针对大棚改造提升的资金短缺问题,于集镇充分发挥金融赋能作用,为大棚种植户提供了年利率1.85%的定制贷款产品,同时加强与当地棚膜生产企业的合作,千方百计降低改造资金需求。聊城兴山农膜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瑞告诉记者:“我们不断加大生产力度,根据当地种植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政府也与我们企业和种植户积极对接,尽可能降低大棚改造的成本。”
于集镇蔬菜种植主要以拱棚为主,涵盖油菜、菠菜、芹菜等绿叶菜,年产量达到22.7万吨。为更好推进大棚改造提升工作,该镇对辖区内各村的蔬菜大棚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围绕改造成本、生产收益等关键问题进行现场解答,不断打消种植户的改造顾虑。
在于集镇西靖村种植户席传伟的大棚改造现场,新型钢结构冬暖式大棚马上就要竣工,对于他来说,新大棚要比原来拱棚保温效果要好,更智能,也更符合他的实际生产需求。“大棚完工后正好赶上豇豆和礼品瓜的种植好时期,冬暖式大棚比冷棚预计能增加三倍效益。”席传伟说。
截至目前,于集镇共计完成老旧大棚改造1041亩,不少老棚重获新生。大棚改造现场如火如荼,拓宽销售渠道也有序开展。于集镇党委书记冯潇表示:“下一步,我们也将加大于集蔬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于字号’品牌新动能,全力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闪电新闻记者 左新新 程运洋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 王凯 闫振 聊城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