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患处皮肤可先出现刺痛、灼痛、搏动性疼痛和触诱发痛等,1~3天后开始出现潮红斑、丘疱疹、水泡等。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和“蛇串疮”)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
VZ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创伤、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发热、高血压)等。
≥50岁人群带状疱疹发病率为(5.23~10.9)/1000人年。
一、典型症状
好发部位为单侧肋间神经,很少会越过身体中线到对侧。
患处皮肤可先出现刺痛、灼痛、搏动性疼痛和触诱发痛等,1~3天后开始出现潮红斑、丘疱疹、水泡等。
VZV可经接触传播。
二、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能有效缩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减少新发皮疹,阻断病毒播散。
用药三原则:“早应用,等间隔,多喝水”。
等间隔:
每日3次,即每8小时口服1次,不要缩短用药间隔,也不要延长用药间隔。
多喝水:
用药期间,需摄入充足的水,以防止药物结晶沉积于肾小管所导致的肾损害。
1、溴夫定
优点:
(1)半衰期长(16小时),每日仅需口服1次;
(2)仅1%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时无需调整剂量,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
(3)抗病毒作用强于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且能明显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发生率。
缺点:
(1)易产生耐药性;
(2)疗程不要超过7天,若延长治疗增加肝炎风险和耐药风险;
2、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
阿昔洛韦口服吸收差,消除快(半衰期2.5小时),每日需口服5次。
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是阿昔洛韦的3~5倍,每日口服3次。
泛昔洛韦是喷昔洛韦的前体药物,每日口服3次。
泛昔洛韦与伐昔洛韦抗病毒作用相当。
阿昔洛韦的最大优点是:
静脉注射可用于有并发症风险、病情较复杂、免疫功能缺陷或伴有内脏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患者。
3、膦甲酸钠
膦甲酸能螯合Ca2+、Mg2+、Fe2+、Zn2+,可引起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钾血症等。
肾毒性大。
膦甲酸钠仅被批准用于对阿昔洛韦耐药的免疫功能损害者。
特别提醒:
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伐昔洛韦治疗剂量为1000mg每日3次,疗程1周。
三、镇痛药物
带状疱疹发病1个月内的疼痛为急性疼痛,>1~3个月内为亚急性疼痛,3个月后定义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1、非甾体抗炎药
带状疱疹早期疼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依托考昔等),以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
非甾体抗炎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差,皮损消退后需及时停药。
2、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药物
钙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汀)可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需遵循“夜间起始、逐渐加量和缓慢减量”原则。建议至少用1周时间逐渐减停,否则可能出现反跳现象。
3、神经营养药
神经营养类药物甲钴胺有助于缓解神经炎症与神经痛。
封顶效应:
普瑞巴林的临床疗效不存在封顶效应,加巴喷丁的临床疗效存在封顶效应。
四、糖皮质激素
一般不推荐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带状疱疹急性期在规范使用抗病毒药、排除禁忌证的条件下,可考虑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
推荐泼尼松初始量30~40mg/d口服,逐渐减量,疗程1~2周。高血压、糖尿病、消化性溃疡及骨质疏松患者谨慎使用。
温馨提示:
欧洲指南未推荐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仅限于治疗Ramsay⁃Hunt综合征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或Bell麻痹。
Ramsay⁃Hunt综合征:
耳带状疱疹主要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表现为耳痛和外耳道疱疹,若病毒侵犯到膝状神经节,同时面神经受累,则可出现耳痛、外耳道疱疹、周围性面瘫的情况,称之为Ramsay⁃Hunt综合征。
五、局部外用药
禁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
1、疱疹未破时,可使用3%阿昔洛韦乳膏或1%阿昔洛韦凝胶,以及干燥、收敛制剂炉甘石洗剂。眼部应使用3%阿昔洛韦眼膏。
2、疱疹破溃后,可外用0.5%新霉素软膏或2%莫匹罗星软膏。
合理使用利多卡因凝胶贴膏:
1、每贴含利多卡因700mg,仅能用于无破损皮肤。
单次同时最多使用3贴,24小时内累计贴敷时间不超过12个小时。贴膏可剪成小块使用。
2、当贴敷面积或贴敷时间超出规定用法用量时,可因利多卡因吸收过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