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现在好惨!古天乐都感叹就算自降片酬,都不一定有戏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9 14:41 3

摘要:凌晨三点的庙街大排档里,几个武行出身的替身演员就着冻柠茶啃菠萝包,手机屏幕上是内地剧组的群演招募信息。

维多利亚港的霓虹灯依旧闪烁,但照亮的不再是昔日的电影荣光。

凌晨三点的庙街大排档里,几个武行出身的替身演员就着冻柠茶啃菠萝包,手机屏幕上是内地剧组的群演招募信息。

"以前拍《无间道》时,光爆破组就能养二十个兄弟。"武指阿强苦笑着展示手臂上的烧伤疤痕,"现在连烟火师都改行送外卖了。"

这种行业寒冬的刺骨寒意,连古天乐这样的巨星都难以抵御。

作为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他参加春茗宴时的西装还是十年前《扫毒》首映礼穿过的那套。

宴会上播放的行业数据PPT显示:2023年香港本地电影产量仅38部,比1993年巅峰期的234部缩水84%。

更残酷的是,这38部电影里能在内地拿到千万票房的不到五部。

在九龙塘某剧组,场务老王正清点着二十人份的盒饭。

这个曾负责《无间道》三百人伙食的老行家,现在每天最头疼的是如何用50港币预算安排荤素搭配。

"刘青云那份不要鸡腿?影帝都开始省钱了。"他摇摇头,把原本给主演的虾饺换成叉烧包

这种精打细算渗透在每个环节:爆破戏用电子特效替代真实炸药,能省六成开支;武打戏从八机位缩减到三机位,连威亚钢丝都反复使用到极限。

《阿龙》剧组美术指导阿玲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着从深圳华强北采购道具的物流信息。

"这套审讯室布景,内地定制比香港便宜七成。"她指着手机里的对比图,铁窗上的锈迹都是用咖啡渣手工做旧的。

当内地剧组动辄搭建实景时,香港同行还在为租用废旧唐楼讨价还价,连墙皮脱落都要靠后期特效修补。

深水埗的演员公寓里,TVB老戏骨廖启智的徒弟阿杰正在打包行李。这个曾参演《树大招风》的黄金配角,现在准备北上横店碰运气。

"在港日薪800,去内地当特约能拿3000。"他翻出手机相册,里面存着《追龙》时期和甄子丹的合影,"师傅要是还在,估计也得改行做直播带货。"

片酬体系崩塌得比港交所股指还快。

新科亚洲影帝刘青云自降片酬至80万港币,相当于内地三线网剧主演的价位;郑中基主演新片《阿龙》打包价仅150万,还不够支付他在红馆开演唱会的舞台搭建费。

就连古天乐自己的天下一电影公司,今年开拍的《不赦之罪》主演预算也比三年前缩水40%

铜锣湾电影院的海报墙上,《猎金游戏》的刘德华《热辣滚烫》的贾玲隔空对望。

这种视觉冲击折射出香港影人的生存悖论:刘德华主演电影内地票房稳定在5-8亿,相当于香港全年票房的1/3;而本土导演许鞍华的新作《明月几时有》在内地仅收1800万,还不够支付汤唯的片酬。

"华仔是坐着高铁进内地的,我们还在挤港铁。"新导演阿Ken苦笑。

他的处女作《九龙城寨》因预算不足,把原本设计的直升机坠毁戏改成无人机航拍

这部被寄予厚望的怀旧动作片,最终因特效粗糙在内地流媒体平台点击量惨淡,连带拖累投资方撤资续集计划。

在将军澳工业区的特效公司,CTO阿Sam正在给团队办理离职证明。

"《明日战记》做完后,三十人的团队只剩六个。"他指着空荡荡的动捕棚,价值千万的设备正在打包准备转卖。

这些曾参与《头文字D》特效制作的技术骨干,有的转行开发手游,有的被内地公司三倍薪资挖走。

灯光师大B的转型更具黑色幽默。

这个给王家卫打了二十年灯的老江湖,现在东莞灯具厂当质检员。

"《花样年华》的钨丝灯早过时了,现在内地剧组都用LED影视灯。"他摸着厂里新研发的智能追光灯,眼神复杂得像在抚摸旧情人。

合拍片的身份困局

在深圳前海的合拍片办公室,编剧阿May正为《追捕2》的剧本挠头。

"内地资方要求加入正能量台词,香港团队坚持保留黑帮元素。"她电脑里存着八个修改版本,最新一稿里卧底警察的台词从"我要清理门户"改成"维护法治正义"。

这种拧巴的创作,让电影在两地市场都水土不服。

导演陈木胜遗作《怒火·重案》的成功,反而加剧了这种撕裂。

该片内地票房13亿,香港仅收2300万。资方因此要求续集增加普通话对白和主旋律元素,导致原班人马集体退出。

这种创作与市场的角力,正在消磨港片的独特基因。

古天乐的办公室堆满元宇宙企划书,这个曾斥资2亿拍《明日战记》的硬汉,现在把赌注押在短视频赛道。

天下一与抖音合作的《港诡短剧计划》,试图把僵尸片、警匪片拆解成每分钟的碎片剧情。

试水的《阴阳路之直播见鬼》点击破亿,但收益不及传统影院票房的零头。

更年轻的电影人则在NFT领域寻找生机。

新导演阿轩的《无间道》数字藏品,把经典场景做成虚拟艺术品拍卖。

刘德华在元宇宙演唱会上穿过的数码风衣,拍出38万港币高价。这种新旧交融的求生欲,像极了庙街夜市里,手写电影海报与电子荧光板的共存。

夜幕下的星光大道,李小龙铜像的手指已被摸得发亮。

不远处,M+博物馆的巨型屏幕上,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以4K修复版循环播放。

当经典成为展品,当片场变成打卡点,香港电影正在经历最疼痛的转型阵痛。

或许正如《喋血双雄》的台词:"我们相信的,不是宿命,是手中的枪。"只是这次,枪膛里装的不是子弹,而是流媒体密码与区块链密钥。

来源:历史迷小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