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兴义市万屯镇全心村石林碑(现“四轮碑”),并在蔡氏老宅宿营。那一夜,“嘀嘀嘀”的电报声划破夜空,革命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悄然播撒。如今,蔡氏老宅依然矗立,默默守护着那段峥嵘岁月,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兴义市万屯镇全心村石林碑(现“四轮碑”),并在蔡氏老宅宿营。那一夜,“嘀嘀嘀”的电报声划破夜空,革命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悄然播撒。如今,蔡氏老宅依然矗立,默默守护着那段峥嵘岁月,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航拍全心村
全心村位于兴义市万屯镇西北面,与兴仁市鲁础营乡和兴仁市雨樟镇交界,是万屯镇最偏远的乡村。全村国土面积11.2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民小组,共有554户2170人,设有一个党支部,党员43名。
每一处红色资源背后,都有一段红色历史。为追寻红军的足迹,记者来到全心村四轮碑蔡氏老宅,这座历经风雨的老宅,至今保存完好,见证了红军纪律严明与军民深情,也留下了代代相传的红色记忆。
蔡氏老宅
“我奶奶在黄家洼子那里摘猪草时,看到红军整整齐齐地经过,当天晚上就在蔡氏老宅宿营,老宅里电报声不断,周围都有哨兵站岗。”万屯镇全心村党支部副书记杜元志回忆起老辈人讲述的红军在全心村宿营的故事。
在蔡氏老宅内,至今依然保存着红军住过的房间、石窗和用过的水缸等物品,每一件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虽然时间已过去了近90年,但当年红军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蔡氏老宅水缸
“我听父亲说,红军来到村里,首长就是住屋内,士兵们都是在野外树林里过夜,十分艰辛。他们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子孙,继承红军的优良传统和品质。”万屯镇全心村蔡氏老宅后人蔡明纲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72岁,回忆红军长征经过四轮碑的故事时感慨万千。
2024年4月9日,年过七旬的江苏镇江三国演义学会副秘书长、镇江市苏颂研究会副会长苏国宝,独自驱车带着两本关于红军长征的史料来到全心村,重走长征路,进一步考证了红军经过的历史细节。
红军经过的“石林碑”
近年来,全心村依托红色资源,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确定了以种草养牛、生猪养殖、烤烟、韭菜等为主导产业,形成了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如今,村庄在红色精神的引领和熏陶下焕发出了生机勃勃,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刚退伍回来,看到村里现在的发展比以前越来越好了,路比以前宽,每个组都安得有路灯,村民经济条件都比以前好很多,村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万屯镇全心村村民陶闻龙说。
“下一步,全心村将立足区位优势,依托红军历史以及中国万屯大型牛马交易市场优势,坚持党建引领,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把全心村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万屯镇全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衣赢表示。
从蔡氏老宅到《长征日志》,全心村的红色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这片承载着革命历史的沃土,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新时代的篇章。(作者:韦堂敏 陆全江 来源:兴义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兴义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