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宫剧《延禧攻略》播放量破150亿,但知乎上“为什么讨厌清朝”的帖子点赞超过10万。中国社科院2022年调查显示,关于清朝的网络负面评价五年增长39%,连《百家讲坛》教授都感叹:“现在骂清朝成了互联网正确。”这种撕裂背后藏着残酷真相——乾隆晚年号称“十全武功”
清宫剧《延禧攻略》播放量破150亿,但知乎上“为什么讨厌清朝”的帖子点赞超过10万。中国社科院2022年调查显示,关于清朝的网络负面评价五年增长39%,连《百家讲坛》教授都感叹:“现在骂清朝成了互联网正确。”这种撕裂背后藏着残酷真相——乾隆晚年号称“十全武功”,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记录里写着:“北京街头乞丐的破碗能伸到官员轿子底下”。更扎心的是,当欧洲用蒸汽火车运煤时,清军还在用明朝仿制的荷兰大炮。所谓“康乾盛世”,正在网络时代被扒得连底裤都不剩。
1645年清军攻破南京后强推“剃发令”,江阴百姓硬扛81天,城破时只剩53个活口,这事《江阴城守纪》写得明明白白。民间流传的“正月不剃头”根本不是民俗,而是“思旧”的隐语。
满汉不通婚的规矩硬撑了267年,到慈禧咽气前才废除。老北京人都知道,直到民国,东城的“满城”和南城的汉人区还互相瞧不上眼。
孙中山搞革命时喊“驱除鞑虏”,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是两百多年攒下的火药桶炸了。
乾隆修《四库全书》听着是文化工程,实际毁的书比收的还多。
江西巡抚海成举报“禁书”八千多本想邀功,结果被乾隆砍了脑袋——这操作把大臣全吓懵了。
文字狱发展到巅峰时,写句“清风不识字”就得掉脑袋。
读书人只能埋头考据古籍,戴震提出“人欲即天理”的进步思想根本没人搭理。
鸦片战争时,清军将领看到英国蒸汽船,真有人烧香拜佛求雷公劈船,这事《中西纪事》里白纸黑字记着。
乾隆吹牛人口破三亿,但《中国人口史》里说老百姓六成口粮靠红薯玉米。英国使团记录里写着:“中国农民瘦得肋骨根根分明,比印度苦力还惨”。
河南搞的“火耗归公”说是反腐,结果变成层层加码的借口,江苏有个县年税收能翻三倍。
对比同时期的英国,人家财政收入只有清朝四分之一,但人均税负不到咱们的零头。
和珅抄家清单够吓人:白银八亿两,金子三万两千两,《清史稿》里写得清清楚楚。
但要说这是个人腐败就错了,广州海关收“规礼”能列出1958项,开个货舱都要交“开舱银”。
最坑的是北洋水师,炮弹里掺沙子的奸商正是李鸿章侄子孙毓汶,这事甲午战争纪念馆的档案还能查到。
孙中山说得狠:“中国人不是败给洋人,是败给自己人的贪腐。”
1793年英国送来蒸汽机模型和步枪,乾隆全当玩具扔仓库,《乾隆英使觐见记》里记着这事。
英国学者吐槽:“中国人觉得望远镜是偷了沈括的发明”。
等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来,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被机枪扫成筛子,恭亲王奕訢才哭着说“奈何奈何”。
最荒唐的是办新式学堂,1905年废科举后,山东某学堂地理老师指着地球仪说:“这圆球上画的都是洋人妖术。”
骂清朝不是为翻旧账,是要看清历史的坑。从乾隆盖“十全老人”章自我陶醉,到某些地方大搞形象工程;从和珅搞“议罪银”变相受贿,到如今“雅贿”玩出古董字画新花样…历史不会重演,但套路总是相似。那些吹上天的“盛世”,哪个经得起老百姓的放大镜?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图片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来源:小刀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