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长存在人间——忆郑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9 16:09 2

摘要:1977年春,正是沧县西部“机井会战”的时刻,郑熙亭作为水利局干部在杜生公社蹲点。当时我随《沧州日报》刘桂茂和县委报道组朱宝辰去杜生采访,中午饭时恰巧在食堂碰到他,相互寒暄后各自排队打饭。二位老师介绍说:“这人是沧州的才子,可以说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现在虽不过

风骨长存在人间

——忆郑老

孙焕龙

郑熙亭同志在沧州

郑老仙逝,我们深深为之悲痛。他虽去了,但其德才、风骨会长留人间。我和郑老交集不多。可在我心目中,他就像一座灯塔引领着我前进的方向。

一、首次见面在杜生

1977年春,正是沧县西部“机井会战”的时刻,郑熙亭作为水利局干部在杜生公社蹲点。当时我随《沧州日报》刘桂茂和县委报道组朱宝辰去杜生采访,中午饭时恰巧在食堂碰到他,相互寒暄后各自排队打饭。二位老师介绍说:“这人是沧州的才子,可以说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现在虽不过是水利局股级干部,但他敢说敢写,就连局长也都很尊重他的意见。”还说他吃饭不凑群儿,筷子夾起菜来总要在碗上抖两下,生怕掉在地上浪费了。郑老打饭出来没凑到我们水泥板桌上,而是独自蹲在南墙根下吃起来。我瞄一眼他的“吃相”,果然是菜被夹牢后才送到嘴里。初次见面印象深刻,就感到这是位不寻常的人。后来得知他出身贫寒,自幼养成勤俭持家的生活习惯;当时工资又低,抚养老幼一大家人,日子过得挺紧巴。敬佩之余,也为他的遭际叹一口气。

二、两次送文见真情

我在1976年初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很快担任了村支部副书记,接着被推荐担任公社副书记,但因结婚早了一些,县委常委会没有通过。后来,公社党委把我调到公社,成为办公室秘书助理和财粮助理,具体负责党委会议纪要、工作总结、领导讲话、通讯报导、财会统计等工作。我写了一篇《夸夸咱们好书记》的代笔文章,被《沧州日报》头版刊登;加之几年来给县委写的请示报告和工作总结像个样子,县委办公室注意到了我。1980年,全国招考一批“公社经营管理员”,我条件符合,考试成绩名列榜首,于是转非转干。翌年春,我被调入县委办公室。

1981年7月,李树文同志从县委宣传部报导组调到办公室任副主任,分管文字工作。他和郑熙亭同志既是好友亦是文友。那时,郑熙亭也已从县水利局调到地委农工部任职。一天下班前,李主任说已和郑熙亭联系好,让我把一份文字材料送到他家去,请他晚上看看。我带上材料骑车来到他家,他家的门还锁着。半小时许,他的女儿晓林下班回家,开锁让我进屋等候。我进屋看到满屋的书香,顿生敬意。又等片刻,见天色已晚,便客气几句告辞回单位了。路上心想,在这样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子女怎能不出类拔萃。

同年孟秋一天上午,李主任让我把一份材料急送地委农工部郑熙亭同志办公室。我气喘吁吁跑上地委东配楼他的办公室,却在门外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吟诵声。我小心翼翼的敲门进去,发现屋里只有他一个人。他示意我坐下,等他抑扬顿挫地吟诵完,问我,“你知道是这是谁的词吗?”我说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他点头又问:“你背得过屈原的《离骚》吗?”我说只会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回答:“姓孙,名焕龙,就是没有字。”他说:“现在名字合一了。焕者光明也,龙者中国图腾也,可谓光明的中国,名字不错!”我见他和蔼可亲仍有谈兴,便斗胆向他请教一个问题: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两个版本,一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一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两者究竟谁是对错?他说:古代诗词靠手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有抄错的,也有抄录者按己意修改的,有不同的版本很正常。前者气势更加恢宏不能说错,后者传播较广约定俗成逐步成为正本了。他还叮嘱我不能只学机关应用文,也要会写新闻体裁和文学作品。这时有人进屋来请示工作,我就赶紧起身告辞了。

两次送文和郑熙亭同志见面,使我收获颇丰,这样开诚布公勉励晚辈并能因材施教的领导并不多见。

三、县委院里赞誉声

因为工作的调动,郑熙亭同志离开了沧县,但是在沧县县委大院的赞誉之声依然甚多。

一是说他他酷爱学习。县委有个图书室由组织部代管,当年他在县水利局工作时是那里的常客,据说所有图书都读了一遍,精典名著再三借阅。他不但精读并且记录研究,有时为读一部好书干脆夜不归宿,在水利局办公室挑灯夜读。他还常进县档案馆查阅资料摘要记录。有人下象棋打扑克讥笑他:“你啃这些没用的书干什么?”他仍我行我素,持之以恒。从他退休后陆续出版的《汴京梦断》、《大宋河山》等著作看,是早早为著书立说积累素材夯实基础。他还买书藏书,有时宁可断粮也用月薪买部好书。读书爱书藏书成为伴随其一生的乐趣追求。

二是说他写作神速。在办公室时间越长,听到关于郑熙亭同志的奇闻轶事越多。据说他在县水利局时,常常给县委和政府领导写讲话材料。一次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县委书记让他赶写讲话稿。他头天下午奉命后连夜赶写,第二天上午准时缴稿,洋洋洒洒万余字,是用毛笔小揩誊清。领导看后喜不自胜,想褒奖几句他却转身离开了。我所亲历的是1981年仲秋时节,他老人家陪同时任地委书记李克才到沧县穆官屯村调研,我作为随行工作人员参加了。当年穆官屯村已实现“农田水利化,树木网络化,道路条格化”,是全县生态平衡、道路畅通、粮食高产的典型。只见郑老时而与地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田景梅相互交流,时而像战地记者采访一样奋笔疾书做记录。之后,他用一天时间完成了长篇通讯:《风吹大地田景美——沧县穆官屯村农田林网化纪实》,《沧州日报》整版刊登后,在全区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两个多月后他升任《沧州日报》总编辑。

三是说他讲实理实干。他在报社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全国首提“不当新闻官”,把《沧州日报》办得生机勃勃。他对沧县感情很深,1983年升任地区行署专员后,要求沧县领导一定要实事求是。他说实事求是就是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为老百姓办实事。河间县可以搞“两白”即麦棉套种,沧县情况不同,可以从实际出发,比如产枣区搞红(枣)白(麦)套种。言之谆谆,彰显了他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服务的忠心。

四、诗画合璧共白头

人们常说,强将手下无弱兵,确实如此。在他身边工作是一种福分。他虽严厉但爱之深切,他有时急躁但可治人懒惰。人无完人但他可谓是德才兼备的好领导,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我心中是一座高山仰止的丰碑。他对我名字的释义和鼓励永远刻在脑海里。在诸位师友的栽培帮助下,我新闻体裁的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会写了,文学方面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有所涉猎,古典格律诗词也算入门了。我想这些都是郑老醍醐灌顶一语点破梦中人的结果,使我从单纯的完成机关应用文的胡同里走了出来。

2009年春,我小学到高中的同乡同学邢立法,送给我一本郑老夫人王健苓的画集。立法是郑老女婿,他说老岳母八十寿辰出了本画集,印数不多,是专门为我求来的。我手捧画集,如获至宝。感叹之余,细细品赏《画集》的每幅作品,更发现两位老人伉俪情深不懈的追求着高尚情操。

郑老仙逝后,我又把珍藏的《画集》反复欣赏品读,二老的音容笑貌又跃然眼前。我看到王阿姨画的牡丹是那样富贵艳丽,梅花是那样傲雪盛开,太行山脉是那样雄奇巍峨。我仿佛看到了郑老正在为夫人画作题款题诗,二老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从而提高了画作的艺术水平。人生一世凤凰和鸣,相互扶持白首偕老,可谓圆满了。

近日重读郑老诗作,越发感到他确有苏东坡的风骨,确有辛弃疾的胸怀,确有爱党为民的永恒不变的赤子初心。我也作诗一首深深悼念:

噩耗惊闻恸逝川,燕南赵北共潸然。

沧州政绩垂青史,省署功勋映碧天。

刚正不阿担道义,廉明有守树风帆。

遗言简朴昭高节,浩气长存励后篇。

来源:邯郸赵金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