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书是关于宋京兆城、元奉元城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学术研究专著。作者对宋元时西安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垣建制、城市水源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五代、宋、金、元时期城市研究成果,拓宽了西安城市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作者思路清晰,引用资料丰富,逻辑性强,论证严密,向读者完
感谢邹贺老师提供宝贵信息
《西安城市史》
|邹贺、朱永杰 著|
宋金京兆城、元奉元城卷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2年
ISBN:9787569525120
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宋京兆城、元奉元城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学术研究专著。作者对宋元时西安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垣建制、城市水源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五代、宋、金、元时期城市研究成果,拓宽了西安城市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作者思路清晰,引用资料丰富,逻辑性强,论证严密,向读者完整呈现了五代、宋、金、元时期西安城市的真实面貌,可读性强。
贰
内容简介
侯甬坚教授主编《西安城市史》(全八卷)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陕西出版资金精品项目,系统介绍古都西安城市历史发展沿革与社会发展变迁。其中第六卷《西安城市史·宋金京兆城、元奉元城卷》以断代史的形式,展现五代、宋、金、元时期,西安城市的地域空间、社会与政治空间、精神空间。
本卷主要论述五代、宋、金、元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建设、管理的基本要素,及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分析西安在五代、宋、金、元时期,失去帝都京畿的地位后,政治地位不断淡化,军事作用显著加强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概括总结西安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社会因素,以及林木、水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在反复的社会动荡中的曲折发展和复杂演变。认为五代、宋、金、元时期的西安,在西安城市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从周秦汉唐国都,转变为地方城市;在中国城市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从全国政治中心,转变为西北地区重镇;在世界城市史的地位和影响,是从此前两百年间世界最大城市,转变为众多规模接近的城市之一。
叁
作者简介
邹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宋史、历史文献学和陕西地方史研究,著作有《君德成就——宋朝经筵制度研究》《史说长安·宋元卷》等5部,发表论文40余篇。
朱永杰,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北京学、地名学。著作有《清代驻防城时空结构研究》等4部,发表文章50多篇,主持课题40多项。
肆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唐末长安“新城”修建及规模
第一节 韩建缩城背景及过程
第二节 “新城”形制及建筑
第二章 五代京兆府建制沿革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五代京兆府建制沿革
第二节 五代京兆府社会发展
第三章 北宋京兆府城布局、建筑及近郊
第一节 北宋京兆府城布局及建筑
第二节 北宋京兆府城周边市镇及交通
第三节 北宋京兆府城南景物
第四章 北宋京兆府城城市管理
第一节 北宋京兆府建制沿革
第二节 北宋京兆府城管理层级
第五章 北宋京兆府社会发展
第一节 北宋京兆府社会经济
四、北宋中后期京兆府社会矛盾及改革
第二节 北宋京兆及其周边地区战乱
第六章 北宋京兆文化成就
第一节 关学创立与影响
第二节 北宋京兆文化成就
第七章 金代京兆府城布局、城市管理及社会发展
第一节 金代京兆府城布局及特点
第二节 金代京兆府城城市管理
四、从金承安二年《进士题名记》看京兆府录事司职能
第三节 金代京兆府社会发展
第八章 元代奉元路城布局及建筑设施
第一节 元代奉元城城垣改造
第二节 元代奉元路城布局及建筑设施
第三节 元代安西王府存废
第九章 元代奉元路城城市管理
第一节 元代奉元路建制沿革与附郭县设置
第二节 元代奉元路城城市管理制度变化
第十章 元代奉元路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元代奉元路城社会经济及战乱
第二节 元代奉元文化成就
结语
参考文献
大事记
索引
后记
伍
后 记
《西安城市史·宋金京兆城、元奉元城卷》一书系邹贺、朱永杰共同撰写完成,先是朱永杰撰写初稿,接着邹贺遵照主编侯甬坚教授及审稿专家意见,重新确定了全书章节体例,撰写大部分章节内容并负责全书修改,核对史料、厘正观点、增删行文,直至定稿成书。
此前,邹贺长期开设“陕西地方史”课程,撰有《史说长安·宋元卷》,也曾发表关于西安城墙、肉夹馍、黑撒等陕西地方文化等方面的论文,并开展相关讲座。朱永杰2002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为《五代至元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的初步研究》,与吕卓民教授合撰《五代北宋金元时期的城市变迁》(即朱士光、吴宏岐主编《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第八章),也发表有相关论文。二人合作撰成本卷,虽然囿于自身才、学、识、德之不堪,致使文意支离、瑕瑜互见,但是撰者对古城西安的热爱出于赤诚,冀望通过此书抛砖引玉,更有后来者能够真正参透这一历史时期西安的风骨。
在书稿撰写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不是史料不足,而是五代、宋、金、元时期的西安,与前(隋唐长安)、后(明清西安)时代相比之落差,难免令人唏嘘嗟叹。幸得主编侯甬坚教授释疑:仅与隋唐长安比较,五代、宋、金、元时期的西安的确是衰落,然而,站在三千多年城市史角度看,这一时期西安的最显著特征是转变。
确乎其言,这一时期的西安,发生了数次大规模人口迁移,比如唐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朱全忠拆毁长安,迁移城内居民去洛阳。还有五代后汉隐帝乾祐元年到二年(公元948-949年)赵思绾占据西安引起的叛乱,使城内居民从十余万锐减至万人。以及蒙古窝阔台汗三年(宋理宗绍定四年、金哀宗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完颜合达撤离京兆军民等。可以想见,五代、宋、金、元时期西安城内居民,其实已非隋唐长安旧人,大都是从左近之地新迁入城的,这一点在出土墓志中亦有反映。这些新居民必然带来新的风俗习惯,甚至新的语言文化,所思所为皆与旧时不同。北宋时张载与程颢、程颐讨论以“洛俗”教化“秦人”;金朝时全真道第二代掌教马钰感慨:“满城人半做经商,半修炼真气。”可见此一时期的西安与前后时代社会风气有别。
西安城变小了,是否也失去了承担历史重任的器量和资格?金宣宗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十月,蒙古军进攻,西安百万军民奔入终南山避难,人与城共存亡的场景并未出现。这是因为此时西安与凤翔、潼关,形成了新的军事战略布局:调动有生军事力量在三者之间机动,是关中平原的有效防御态势。
从这个意义上论,这一时期的西安城变小了,但是也变大了,随着人口迁移、经商活动、宗教传播、兵力调整……关中平原城市群逐渐兴起并发生联动。西安变了,从此前一家独大,变成关中平原城市群的一分子,这不是败落,而是新的城市生命样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以上正是本书各章节贯彻的写作主旨,成立与否,听凭读者评断。
本卷书稿从空谈臆说到落笔成文,再到付诸梨枣,首先要感谢主编侯甬坚教授,全程监督书稿写作,给予具体而细致的指导。其次要感谢诸位审稿专家:李健超、朱士光、王子今、韩光辉、辛德勇、孙家洲、安介生、黄留珠、胡戟、李裕民、李浩、徐卫民、甘晖、萧正洪、王社教、李令福、郭雪妮等先生。特别是李裕民先生不畏疲累,数次面谈,提携后学。还要感谢丛书作者团队:尹盛平、尹夏清、王学理、王双怀、史红帅、任云英、梁克敏、杨恒显等老师,请教切磋,获益良多。最后要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文史出版中心侯海英主任、曹联养主任、赵荣芳编辑等,鼓励包容,功莫大焉。
一 宋史研究资讯一
邮箱:txq1627@126.com
来源:宋史研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