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材料化学“逆袭”治疗难题U35林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9 20:00 2

摘要:生化环材,常被视为“天坑专业”,但在林翰却看来,这个看似充满困难的领域,其实充满了改变世界的潜力。

转自:上观新闻

2024年35U35

当代科技青年图鉴

35岁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选择这个科研领域?

科研带给他们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让我们走进本期U35

生化环材,常被视为“天坑专业”,但在林翰却看来,这个看似充满困难的领域,其实充满了改变世界的潜力。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人才,林翰想用纳米技术为肿瘤、致病菌的防治带来新的突破。在他看来,选择这条路“既是因为兴趣,更是因为想用它解决我们生活中最紧迫的健康问题。”

本期嘉宾

@林翰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国家优青,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骨干,2024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担任《Exploration》副主编、《Fundamental Research》编委(青年)、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化学与材料分会副会长。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奖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催化医用二维材料化学

@林翰

我是林翰,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我的研究领域专注于无机材料化学,致力于在肿瘤和致病菌感染等重大疾病的治疗中探索创新性解决方案。

比如说,我们针对肿瘤化疗中存在的特异性不足等问题,借助纳米催化医学技术,合成并制备了相关纳米药物,用于实现肿瘤局部的精准、高效治疗。

@上海科技

获奖的感受如何?您觉得“35岁”对您来说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林翰

这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对我们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视。过去,我可能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较少关注其他领域的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通过这次活动,我有幸结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他们正处于各自领域的前沿。这次交流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为我后续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启发。

35岁,对我来说,意味着可能需要在这个领域更加深耕,努力取得更多具有颠覆性和原创性的成果。

@上海科技

您目前最关注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林翰

当前,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像致病菌感染这类重大疾病。全球气候变化加速了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事件的发生,而现有的抗生素更新速度却难以跟上这些疾病的爆发节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从无机化学或创新性化学化合物的角度出发,针对致病菌种等微生物的快速进化,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抑制策略。我们希望通过基础研究的突破,为重大感染性疾病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提供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手段。

@上海科技

“生化环材”专业被戏称为“四大天坑”,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进入材料化学这个领域?

@林翰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化学和材料化学的基础性研究,尤其是颠覆性创新,对生物方向的探索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只要我们坚持这一研究方向,就会逐渐获得更多清晰的认识。

对于所谓的“生化环材”专业,很多人认为其就业困难,甚至被称为“天坑行业”。这种观点是因为这些学科本质上是应用型基础研究,它在转化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科的重要性不高。事实上,我们当前面临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都与材料化学有关。

材料化学本质上是通过化学方法进行制备,通过物理方法进行表征。所谓的“天坑行业”实际上是国家最基础的领域。这些领域的创新对于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从个人就业角度而言,从事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上海科技

科研工作给您带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林翰

从科研工作的角度来看,与研究生阶段的单纯学术探索不同。工作后,科研不再仅仅是个人兴趣驱动的研究,而是作为一种职业,需要更多地考虑国家战略需求。我们从事的基础研究不能是零散的、随意的突破,而应是有组织、有目标地融入国家建制化科研的框架中。

@上海科技

如果您有一个超能力,你会想要拥有什么?

@林翰

如果有一个超能力,我希望能具备一种洞察分子级别反应的能力,无需依赖高端仪器的表征,就能直接“看到”分子级的反应过程,并迅速理解其中的反应规律。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相信研究问题的效率会大大提高,科研进展也会更加迅速。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