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抗细菌检测方法是什么?抗真菌性能检测介绍

360影视 2024-12-03 08:17 4

摘要:抗菌防霉纺织品是指对细菌、真菌以及病毒等微生物有抑制甚至杀灭作用的纺织品。作为衣着和生活的必需品,纺织品是人类接触最多的材料,也是微生物附着、繁殖和传播的良好介质。微生物在纺织品上生长繁殖,一方面造成纺织品发霉、变色、机械性能下降、甚至出现难闻的臭味等现象。另

抗菌防霉纺织品是指对细菌、真菌以及病毒等微生物有抑制甚至杀灭作用的纺织品。作为衣着和生活的必需品,纺织品是人类接触最多的材料,也是微生物附着、繁殖和传播的良好介质。微生物在纺织品上生长繁殖,一方面造成纺织品发霉、变色、机械性能下降、甚至出现难闻的臭味等现象。另一方面纺织品上滋生的微生物会诱发各种皮肤病,传染各种病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卫生。因此,为了有效抑制纺织品上微生物的繁殖,保护人们的健康,必须保持干净卫生的衣着,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降低公共环境的交叉感染率。因此开发具有抗菌功能的纺织品对预防疾病、改善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纺织品抗菌防霉性能检测报告。

纺织品抗细菌检测方法

纺织品抗菌性能评价测试方法有很多,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最具代表性且应用较广的是美国的AATCC测试法和日本的SEK方法。美国AATCC90-2011方法是采用平皿培养的方法,通过将含有菌悬液的培养基倾入平板,冷却后将试验及对照布样贴附在培养基表面,再在上层倾注少量培养基后培养18~24h,测量并计算抑菌圈的大小来评价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日本工业标准中对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是通过向贴附在培养皿上的正方形样品上滴加菌液后培养24±1h,计算每个试验片上的活菌数来评定纺织品的抗菌性能。

我国在参照各个方法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的纺织品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共有三种,分别是琼脂平皿扩散法、吸收法和振荡法。其中,琼脂平皿扩散法是定性评价,吸收法和振荡法可定量评价纺织品的抗菌性能。

考虑到细菌的分布和类型,上述三种方法均选取革兰氏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大肠杆菌分别作为代表菌种,其中振荡法还选用了白色念珠菌作为真菌的代表。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抗细菌性能评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特点与霉菌存在很大区别,用白色念珠菌来代表织物的防霉性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对纺织品的防霉性能进行测试评价。

纺织品抗真菌性能检测方法

纺织品抗真菌性能的评价主要通过观察试样接触真菌后,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后真菌在试样上的生长情况(一般为生长面积)来评定。与纺织品抗细菌检测相比,纺织品抗真菌特性的检测因技术难度大、检测时间长,在实际检测中很难操作。

美国AATCC 30-2004标准在改进原来检测方法后于2010年开始执行,该标准的检测主要分为四种方法。根据这一标准,评定纺织品抗霉菌生长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纺织材料本身的损害和腐烂;二是霉菌的生长虽然不一定造成强力损伤,但是可能会有难闻气味并产生污渍。纺织品根据最终的用途进行预处理,并可能在进行检测之前先在预期环境中暴露一定时间。

欧盟则主要分为四种方法,一是琼脂平板法(培养基中不含碳源),二是培养基中含碳源的琼脂平板培养法。

我国的防霉性能评价方法则较为简单,主要分为平皿培养法和悬挂法,采用的菌种均为混合菌种,平皿培养法中的培养基采用不含碳源的无机盐琼脂培养基,置于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霉菌在试样表面生长情况,根据面积对纺织品防霉性能进行等级评定。

来源:生活小天地

相关推荐